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读刊

校园话剧让民族团结历史佳话“活起来”

2025年04月28日 10:18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5期 作者:应吉日木吐 张利敏

  “60年前草原母亲展开的怀抱,正是今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创话剧《额吉的草原》,创排于2024年,以“人民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母亲”都贵玛排除万难养育28名孤儿的真实故事为原型,通过一个个温暖的故事,生动再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历史佳话。话剧由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实验小学的学生担任演员,同学们用精湛的演技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作为北疆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活动之一,这部话剧通过精心打磨的剧情和创新性的舞台互动,为青年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
  
  深挖尘封的历史记忆
  
  《额吉的草原》团队以历史钩沉为创作起点,他们走访了12位“国家的孩子”,建立了包含237份档案、83小时口述史的“记忆库”。在锡林郭勒盟档案馆的领养登记簿中,一份1959年的《保育员工作日志》成为剧本关键线索——时任保育员的都贵玛在严寒中用羊皮袄包裹孤儿的细节,被创作团队提炼为剧中“生命襁褓”的象征场景,具象为“南方孤儿第一次穿上蒙古袍”的身份转换时刻。这种“考古层析”式的史料解析,让历史从档案卷宗跃升为具象化的集体记忆。学生编剧研读乌兰察布盟保育院1960年的《营养配给记录》时,注意到一条“为体弱孤儿特供羊奶三日”的批注,遂将之作为全剧情感锚点。档案中夹带的褪色奶票与牧民捐赠清单形成互文,佐证了“草原额吉”群体将口粮配额让给孤儿的奉献精神。
  
  运用可感可知的艺术化表达
  
  演出现场,马头琴演奏的《摇篮曲》贯穿全剧,琴弦震颤的频率暗合牧民心跳节奏;长调与呼麦的多声部交织,隐喻各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融。舞台中央垂落的108条流苏随着声波共振起伏,宛如风吹草浪的脉搏。舞美团队以“勒勒车年轮”为灵感,将舞台化作层层扩散的同心涟漪——当孩子们与草原额吉在同心圆中心相拥,舞台上空投影的“三千星辰”骤然点亮,完成从血缘家庭到民族大家庭的视觉升华。当观众在蒙古袍的针脚中触摸到草原母亲的体温,在长调的震颤里听见民族共生的韵律,那些关于“共同体”的宏大叙事便自然落地为可感可知的生命经验。
  
  当青年在角色中遇见自己
  
  “穿上蒙古袍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草原母亲’。”学生演员张顺畅的排练手记,揭示了角色扮演对认知的重塑。创作团队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设计“三维认知转化模型”:在物理维度,通过服饰、道具等文化符号的具象接触,激活身体感知;在情感维度,借助情境模拟实现共情迁移,如设计“危机情境中的互助抉择”桥段,让学生在角色困境中体悟团结本能;在价值维度,通过排演手记、角色独白等反思工具,推动“他者故事”向“自我认同”转化。正如参演学生所言:“当守护共同体的责任转化为角色行动时,抽象的概念便有了血肉的温度。”这种教育设计打破传统认知边界,使学生在“扮演—体验—反思”的闭环中,完成从文化旁观者到精神共建者的身份蜕变,使教育效果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从剧场演绎到思想共振
  
  当大幕即将闭合时,一场精心设计的互动打破了舞台与现实的边界——随着《梦中的额吉》旋律流淌,灯光如星点般洒向观众席,身着各民族服饰的观众逐一亮起,最终在剧场中交织成“石榴籽矩阵”。这种沉浸式设计让“民族团结”从抽象概念化为可感可知的集体仪式。更具传播力的是“写给草原母亲的信”活动——观众可通过扫码进入H5页面,书写观剧感悟,这些文字实时汇入舞台侧屏的“心声长河”。每场演出随机抽取20%的现场感言公开展示。一名学生写道“我也想成为传递温暖的马鞍”,一名教师留言“教育就是播撒爱的火种”,滚动的文字“弹幕”成为集体情感共鸣的放大器。

  参演的46名小学生中,72%的家长受邀到场观看,剧场出现了“三代同堂”的动人场景:一位奶奶为孙女扮演的“小孤儿”擦拭眼泪,一位父亲在朋友圈写下“第一次真正理解‘额吉’的分量”。这种跨代际的观演互动,使教育效果从校园延伸至家庭与社会场域。正如一位家长在留言中所述:“原本只是来看孩子表演,没想到自己也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思政课。”这种剧场内外的情感共振,印证了艺术化思政教育对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让民族团结扎根青春剧场
  
  当舞台的灯光渐暗,剧场中回响的不仅是掌声,更有一粒粒深植于心灵的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悄然萌发。这场以历史为根、艺术为脉、青春为翼的教育实践,揭示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逻辑:真正的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知识投递,而是让年轻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照见自身,在文化交融中确认归属。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是地域间的互助佳话,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具象表达,它用具象的生命叙事替代抽象的概念说教,以“草原母亲”的集体形象重构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层逻辑——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宣导,而是自内而外的情感认同。这种从历史基因中提炼的教育密码,正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着深沉的根系滋养。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张姝玥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