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读刊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学校“大思政课”建设

2025年04月28日 10:14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5期 作者:王烨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有助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民族地区高校探索建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大思政课”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三维聚焦”育人平台,彰显“大思政课”引领力
  
  2011年起,学校探索课堂专题教学、课堂讨论、社会实践“1+1+1”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理论讲授、互动研讨和实践体验的衔接,有效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教学模式于2014年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建设方面,学校面向全体本专科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课程,采用“三三制”模式教学,全面推行混合编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2021年该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线下一流课程。2022年在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资源建设评比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并有2名教师被遴选为种子教师。

  为深化教育成效,学校组织教师到各学院作专题报告15场,实现学生全覆盖。同时,其他6门思政课协同发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2023年起,学校着力打造“五大任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通过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
  
  打造“三方协同”育人格局,确保“大思政课”的完善性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重新审核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将价值引领作为要求,系统推进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二是建立专业指导机制。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对接学院制度,为每个专业学院配备至少1名思政课教师,全程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确保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三是建立责任保障体系。着力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明确要求所有课程切实发挥协同育人职能,形成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四是优化考评激励机制。通过完善评价标准、加大奖励力度,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鼓励教师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创新研究,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两类课程的协同育人工作中。

  学校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实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近三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科研项目26项,获批科研经费160余万元。依托现有8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共开展课题137项,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中期成果。截至目前,已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22篇。

  学校积极搭建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打造“互联网+教育”协同育人体系。通过打破校内部门壁垒,实现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统筹调度与优化配置,显著提升了育人成效。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思政课+专业课+人文素质课+校外实践课”的多维一体协同育人课程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融入其他学科教育中,切实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自我驱动力。

  学校积极拓展思政课师资队伍,聘请11位学团人员兼任思政课教师,选拔61位优秀辅导员担任思政课助教。修订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建立由思政课教师、学团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机制。注重整合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模范人物走进思政课堂,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形式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打造“三式融合”育人体系,拓展“大思政课”育人维度
  
  学校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有机统一,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在具体实施中,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部门联动,落实实践教学学时要求,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拓展思政教育维度。二是强化校园文化思政属性,重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主题原创文艺精品。三是拓展实践育人路径,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引领青年学子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学校“三式融合”育人体系取得丰硕成果:成功获批1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学生撰写的通辽市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获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并入选2024年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3部作品入选全国高校思政网《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1部展现乌兰牧骑精神的微电影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优秀奖。
  
  打造“三段贯通”育人机制,增强“大思政课”耦合度
  
  为推进自治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学校申请获批“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

  基地聚焦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关键,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

  依托该基地,学校通过构建“必修+选修”课程体系,创新采用“集中+自学、授课+讲座、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学分+综合评价”等丰富的课程形式,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同时,注重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根据各学段思政课程目标任务及学生成长规律,合理研制思政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细目,始终贯穿立德树人主线,切实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截至目前,基地已累计培训中小学思政课教师200余名,立项支持30余项大中小学教师协同开展的教学科研项目,其中包括10余项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张姝玥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