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读刊

能源转型“绿”意正浓

2025年04月27日 15:19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5期 作者:实践全媒体记者 赛娜

  风机叶片迎风转动,光伏板追光列阵,新能源产业链加速成型……放眼内蒙古大地,绿色发展热潮奔涌。
  近年来,内蒙古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新能源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新增长极的重要方向,确定了“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的发展思路,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化身绿色电能“充电宝”
  
  内蒙古是一座能源“宝库”,既有“羊煤土气”,更可“追风逐日”。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风光无限”的家底,既是内蒙古的底气所在,也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2022年以来,内蒙古先后获批国家第一、第二、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以及库布其中北部、库布其南部、乌兰布和及腾格里4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正被规划成一排排光伏板阵列和风机群,化身绿色电能“充电宝”。

  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吸引了全国几乎所有能源头部企业“抢滩登陆”,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大旗下,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荡“进军”——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中广核集团在兴安岭上建设了国内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乌兰察布市,三峡集团在草原上建设“源网荷储”等多个创新型项目,布局新能源装机近800万千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国华、国电等企业在沙漠中打造了“万亩光伏产业园”。

  2025年,全区能源系统以更大力度推动国家第二、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加快推进市场化新能源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新能源新增并网4000万千瓦。

  国家“双碳”战略下,站在历史性“风口”的内蒙古抓牢机遇,新能源建设势如破竹。
  
  做好新能源装机的“后半篇文章”
  
  日前,锡林浩特市巴彦杭盖-胜利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加快推进。“该工程起于500千伏巴彦杭盖站,止于1000千伏特高压胜利站,计划今年6月底投运。”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纪航介绍,工程投运后,将进一步提高特高压交流输电通道的清洁电源输电效益,满足新增100万千瓦风电送出需求。

  4月15日,当前全球最大规模的金风科技绿氢制50万吨绿甲醇项目核心装置——生物质气化炉完成吊装,计划于6月全部安装完成并中交。本次吊装的生物质气化炉是该项目最大的单体设备,可满足年产25万吨甲醇的气化产能。

  如何让生产出的绿电高效利用,防止大规模弃风弃光?内蒙古积极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全力做好新能源装机的“后半篇文章”——

  在全国率先提出6类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模式,创新出台促进新能源消纳的23条政策措施,2024年新能源利用率达94%,绿电消费接近用电量的30%。积极布局绿色氢氨醇产业,把发绿电延伸为制绿氢、绿氨、绿醇,实现“一电变三绿”,2024年绿氢产能达到6万吨,位居全国第一位。开展新型储能发展专项行动,2024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708万千瓦,增长2.4倍;总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占全国的14%。

  2025年,全区能源系统聚力攻坚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坚持外送和本地消纳并重,力争全年新能源外送电量达到800亿千瓦时。加快提升电力系统支撑调节能力,力争年内形成蒙西“四横六纵”、蒙东“七横一纵”的电力主干网架,新开工新型储能1000万千瓦,新投产600万千瓦,打造储能大区。

  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接连推出,促使新能源消纳之路走得更稳、更远、更有底气。
  
  从“买装备”到“造装备”
  
  曾经以 “发电卖电” 为主的内蒙古,如今主动跳出 “卖资源”的发展定式,全力向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迈进。

  在鄂尔多斯市,总投资 280 亿元的晶澳太阳能全产业链低碳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正酣。该项目规划建设年产 30GW 硅片、30GW 拉晶、30GW 电池、10GW 组件及光伏辅材生产线,目前部分组件产线已顺利投产。

  企业行政经理邢耀东表示,下一步,企业将搭建智慧能源云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能源管理实时监控与优化,让每一度电都“物尽其用”。

  这家企业是内蒙古众多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中的一员。过去,内蒙古建新能源项目,设备大多靠外地采购;如今,从硅片到光伏组件,本地企业就能生产。
 
  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靠的是“链上发力”。内蒙古坚持链式思维,协同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以风光氢储产业链为重点,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和质量提升行动,鼓励风电、光伏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结对子”,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

  在包头市,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正在加速形成;在通辽市,氢能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在呼和浩特,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订单不断。

  目前,已有远景、明阳等30余家新能源“链主”企业落户内蒙古,形成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50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3080万千瓦、氢能装备产能550台套,储能装备可满足1700万千瓦时装机需求,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2万亿元。从“能源输出”向“装备输出”华丽转身,内蒙古正在构建起“资源-装备-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从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到消纳难题的破解,再到装备制造产业的崛起,内蒙古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未来,内蒙古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新能源领域不断探索前行,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的力量,让北疆大地的“风光”更加璀璨。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