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众雁随

2018-11-09     信息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作者:田旭东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在林西大地,就活跃着很多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他们中有的是本该尽享天伦之乐的老党员,有的是初出茅庐的95后;有的是淳朴敦厚的壮小伙儿,有的是身残志坚的追梦人;有的建起合作社,有的搞起清洁能源;有的专注食用菌的栽培,有的费尽心思与毛驴过招;有的走出国门,有的开启了数字空间……他们如领航的大雁,用执着、勤劳、智慧、创新带领大家在一方脱贫致富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建起富裕村

  1908年,从山东、河北等地迁徙的30余户农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林西县城南50里处的哈什吐沟。全体村民合作入股筹集资金购地而垦,共聚7股资金购得柳塘,村庄得名七合塘,后更名七合堂。然而,由于过度砍伐、超载放牧等原因,这里曾一度是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人均持有粮不足300公斤的国家级贫困村。

  如今,这个因而建的村庄重新拾起的初心,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早在1992年,村两委就确立了管死、放活、调优三步走战略,打造了野果富民产业模式。但收获成功的同时,村党总支书记周瑞春和村主任姜洪海也深知,果子虽然不愁卖,但却增产不增收:有人卖五毛,就有人卖四毛五,有村民直接压到三毛五,还有村民干脆就卖两毛五——这样恶性的压价乐坏了村里的水果经纪人,却苦了农民自己。

  如何不让农民们几败俱伤?老周和老姜一琢磨,何不把零散销售的传统方式改变过来,进行集中销售?顺着这条思路,他们联系起104户村民入社,每户按果树入股:每家入10亩地,每亩地按40棵果树算,每棵树100元钱,合计下来这就有了注册资金”665.2万元。就这样,野果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两位带头人头脑活泛,制定出技术服务、经营管理、仓储销售三统一的合作经营模式,为产品进入市场、提升发展质量创造条件。果不其然,以前五毛钱一斤的野果在合作社成立当年就上到八毛钱,2011年上了一块二。

  老周和老姜越干越有经验,在两人的带动下,合作社打出了三张王牌

  一是商标牌。通过申请商标,不断提高野果产能身价。最不可思议的是,目前通过合作社及经销商,村里的野果已远销到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硬是要与热带水果比肩媲美。果农张国高兴地说:申请九佛山商标之后,我的10亩果园就增收了1万元,品牌效应确实好。

  二是生态牌。为了使产品名正言顺打入市场,七合堂村2014年开始对吉红123、红提、大扁杏等300多亩果品进行国家有机食品申请认证。

  三是反季牌。为保证新鲜的野果能在冬季市场依然走俏,实现增值,七合堂建设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保鲜库,将部分果品放入库中进行冷藏,错开淡季反季节销售,这样既能弥补市场空档期,实现全年销售,又能提高果品价格,促进种植户增收。

  如今,合作社已有社员286户,抛去本村186户全入社外,还有周围两个村的100户也加入到了这个大的队伍,社员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5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七合堂村上下合力、合作,创造的产值达266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阳坡满山杏,阴坡尽是松,山下野果满地红——这是老周和老姜最引以为傲的景象。老姜还说:“96日是一年一度的野果采摘节,今年将是第16届。到时候那红火的景象、可口的野果一定让你难忘! 


身残志坚的倔强带头人

  1996年,十二吐乡乌兰沟的郑国春开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小作坊,生意红火,日子甜蜜。可美满的生活在2006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这场车祸导致郑国春双目失明,右腿重度残疾。为了治病,不只花光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十几万元的外债。

  国春,我们还有希望,你看不见了,我就做你的眼睛……”生性倔强的郑国春从来没服过输,妻子王海荣的不离不弃重燃了他对生活的希望。2010年,他在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和好心人的帮助下,借助县镇两级政府发展农业经济的大好势头,创建了绿然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没过多久,久违的幸福又回来了。

  光景好了,富裕后的郑国春首先想起的就是困难时给予他帮助的邻里乡亲。为了回馈大家,他主动吸纳170余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包括30户是贫困户。在收购过程中更是按照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对社员的农产品进行收购,有效带动了乌兰沟村及周边1000余户种植户发展。同时,积极带领广大合作社员发展无公害瓜果种植,共发展京欣无公害西瓜种植基地6000余亩,价格始终高于普通品种0.1元,平均每亩纯收益700余元。

  每年9月到次年2月是农闲时分,但却是合作社最繁忙的时候,四条生产线轮轴转,粘豆包一屉接着一屉出锅。郑国春错开农忙,解决了30多人的就业问题,村民们仅这几个月就能挣300020000元不等的收入。

  身体残疾使我的生活充满了不便,因此我要给村民们提供方方面面的便利。为此,倔强的郑国春开了自己的农益发超市,货物品种丰富,不但价格比县里低,村民们还能来这儿交话费、电费。国春觉得,自己回报社会的最好方式就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村子里的电商达人 

  要说新城子镇双兴村最拿得出手的特产,绕不开杂粮杂豆、粘豆包、年糕这几样。但这些产品长期面临着瓶颈:要么走不出去,要么走出去却走不远。

  可在电商服务站长赵丽杰的带动下,这些特产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同时村里的贫困户们也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春天。

  201610月,赵丽杰参加了电子商务培训,了解到全国各地许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家乡土特产从而迅速脱贫致富的故事。这下,这个村里的姑娘坐不住了,也要做回电商达人,建立属于双兴村的电子商务销售网络。

  整啥特产呢?赵丽杰首先想到的就是粘豆包。因为双兴村出产的黄米面糯性大、营养丰富,用其做出的粘豆包软糯、香甜。于是,她与几户贫困户商议,决定手工蒸制粘豆包进行冷冻,以双兴粘豆包的牌子进行包装。

  201611月,双兴村的电商网络在赵丽杰及县、镇帮扶人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她从此也成了大忙人。白天,她一边忙本职工作,一边接电话谈订单,一边回复各种咨询。晚上,她还要穿梭于镇上的各个小区街道送货上门,回到家再把接回来的粘豆包包装封存。为了送货,她的手和耳朵都起了冻疮。她的丈夫既心疼又难以理解,愤愤地说:一分钱都不挣,还要搭上油钱,瞎折腾什么呀,消停过日子得了。 

  没过多久便是年关,也迎来了粘豆包的销售旺季。忽然间,双兴村电商平台粘豆包一天的订货量甚至跃升至300余斤,仅20天时间就轻松卖出去近2000斤粘豆包。赵丽杰的努力没有变成徒劳,看到了收获,她的丈夫连连竖起大拇指!

  如今,双兴村已有5户贫困户借助赵丽杰的电商平台销售自家蒸的手工粘豆包,月收入达到了近万元。贫困户崔大妈说:我蒸的豆包都能在网上销售了,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事啊,咱这老百姓吃的普通东西,到了城里能卖上6块钱一斤,这可真得感谢丽杰这丫头。 

  为了更好地发掘双兴村杂粮杂豆更广阔的市场优势,赵丽杰辞去村级公益岗的职位,专心做杂粮杂豆的线上销售。曾经受到人们冷落的红豆、黄米、小米、荞面现在都成了脱销产品。渐渐地,越来越多贫困户搭上了这辆电商销售的顺风车,迅速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田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