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树标杆

2018-11-08     信息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年8期     作者:田旭东

分享:

  林西县始建于 1908 年。这个拥有 110 年历史的 “塞北重镇”,由于地处北疆要塞,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 1986 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林西县初心不改、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全县贫困人口由 2014 年的 19800 人下降到 2017 年的 2965 人,贫困发生率由 10.98% 降至 1.64%。始终秉持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优良传统的林西人立志摘掉“国贫县”的帽子,并于 2017 年 12 月 5 日向赤峰市扶贫开发办递交退出国家级贫困县的申请,这是 2017 年我区 31 个国贫县中唯一申请退出的旗县区。今年 6 月,林西县迎来了国家第三方的评估验收。是什么让林西县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如此坚定?是什么让林西儿女有这样的自信走在全区前列?带着疑问,记者踏上了这片充满斗志、充满活力的土地。

  好模式扎牢脱贫致富根 

  2017年,林西县在扶贫工作中投入20亿元,而全县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亿元。这么大的投入,显然不能仅仅依靠本级扶贫资金的投入。财政资金是如何发挥出“五指并拢”“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呢?

  为了破解这一制约全县的难题,林西县创造性地提出了“四轮驱动”的金融扶贫模式,将信贷资金扶贫模式、互助资金扶贫模式、杠杆式扶贫模式和承贷分红扶贫模式有机融合,建立了金融扶贫富民体系,实现金融扶贫全覆盖。如积极探索“政府+银行+农户”“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探索“政府+龙头企业+农户+担保公司+商业保险”的承保模式等。然而,“四轮驱动”金融扶贫模式只是林西县脱贫攻坚模式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林西县委、政府夯实脱贫根基,强化思路举措,在扶贫模式上下大力气,创新推出了涵盖产业、资金、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好模式:

  “1+4+5”产业扶贫模式,使土地变资金、基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劳动变收益;

  “易地搬迁+”脱贫模式,在围绕产业全覆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实现易地搬迁+光伏、设施农业、产业园区、畜牧养殖、旅游扶贫的产业叠加覆盖;

  “扶贫+养老”模式,通过移民互助、低保兜底、孝扶共助、光伏养老、企业带动等方式,助力全县9923名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234”党建促脱贫模式,即确立“两个目标”、突出 “三个保障”、强化“四项措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电商扶贫模式,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的能力,积极开展个体网店、电商企业“一帮多”和“一带多”活动,积极探索利用电子商务促农增收、助农脱贫的新路子。

  上述这样的好模式,林西县还有很多。林西县委、政府经过积极探索和长期实践确立的扶贫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在当地得到推广,区内其他地区也纷纷学习借鉴。

  好企业绘就脱贫致富图 

  林西县大营子乡东荒村村民鞠森体弱多病,但天生要强的鞠森立志要自力更生“拔穷根”。为此,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联系到了位于本地的我国北方最大甜菜制糖及副产品综合加工企业——内蒙古佰惠生公司。公司和他签订了10亩甜菜种植订单,年末收入15000多元。

  “春天种地不要钱,种子农药啥的都是甜菜厂赊给我们的,秋天交菜的时候一起扣了。咱这一亩地纯收入1000多元钱,10亩地甜菜加上卖了6只小猪的4800元,还有基金分红的2000元,刨去药费等开支,去年我收入13000多元,脱贫是没问题了。”

  林西县有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和鞠森一样在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现了脱贫梦。以龙头企业和项目为纽带的“1+4+5”产业扶贫模式中,“5”就是依托佰惠生公司,实现“甜菜富民”;依托正邦集团,实现“生猪富民”;依托德青源公司,实现“金鸡富民”;依托恒光大公司,实现“中药富民”;依托天拜山公司,实现“野果富民”。

  2018年的暮春时节,林西县德青源公司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热闹非凡,240 万只扶贫“金鸡”陆续产下“金蛋”,仅一个月时间,产蛋已经突破500万枚。公司将自身探索出的循环农业模式和云养殖模式推广到林西县,实施“金鸡产业扶贫计划”,帮助贫困地区搭建起完整的蛋品加工产业链,贫困群众借助扶贫资金以入股形式参与到产业化的生产中,获得稳定的资产性收益,形成脱贫的长效机制。

  “过去这些年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如今把18亩旱坡地全部流转给了恒光大公司,我和老伴儿又在药材基地打工,每年的工资就是2万多元。”李春林是新城子镇双井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恒光大公司助力产业扶贫的第一批受益者。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过程中,恒光大每年都会雇佣8000至10000人次的农民工从事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初加工等工作。为了确保农户失地不失业,公司会聘用出租土地的农户和拥有农机具的农户进基地务工,这样的农户每年都会获得数万元的劳务收入。

  在林西县,有一批这样的好企业发挥着龙头作用,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倾尽全力,“综合造血”,激发百姓斗志,提升致富本领,带领百姓共绘致富图。

  好干部引领脱贫致富路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一封由贫困户童明雨为扶贫干部兰晓娟写下的“纸短情长”感谢信一夜间刷爆了林西百姓们的朋友圈。大家在欣喜看到贫困户童明雨直面困境、积极生活的同时,更为信中感谢的主角兰晓娟“点赞”。

  “是兰晓娟队长和工作队扶贫干部用真情感动了我,也是她们让我在绝境中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我想用纸笔记录下这个伟大时代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惜,纸短情长。”

  在林西,是怎样水乳交融的感情,让老百姓把干部们当作自己的亲人?

  自治区派驻林西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队长、自治区妇联副主席云翠荣,2017年2月19日进驻林西县,与县委、政府对接工作后即赴乡镇、村屯,对全县9个乡镇开展了19轮督导推进,深入92个行政村、202个自然村,走访615户、1194 人。

  林西县委常委、副县长田昊,一位来自北京的扶贫干部,甘当林西农产品“推销员”,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的机会,在北京餐饮企业推销林西县的大马金粉条,走访北京新发地、岳各庄市场负责人及商户。

  林西县扶贫办主任赵光明,2016年被确诊为肝脏腺瘤并在北京301医院做了肿瘤手术,时隔仅4个月便临危受命,挑起了林西县脱贫攻坚的大旗。在机关,他是一位运筹帷幄、雷厉风行的领导;在田间地头,他是一位尽心竭力、平易近人的亲人;在调研走访中,他是一位果断干练、精明强干的学者。人们亲切称呼他为“老赵头”,其实他才48岁,只是两鬓已斑白。

  大营子乡驻村工作队常务副队长程志刚,他有一句话印刻在工作队员的心里:“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知晓百姓的需要;坐在同一个炕沿上,才能感知心与心的距离;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能沉淀多少爱!”

  扶贫情深,幸福花开。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这些干部们牢记使命、恪尽职守,走进去、住下来、沉下去,推动当地脱真贫、真脱贫。在他们心中始终惦念着一件事:真心为百姓办实事。正如一位干部在采访时所言: “唯有接地气、解民情、抒民意,以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己任,才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