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群众工作 推进脱贫攻坚

2018-11-08     信息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 伟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这就要求我们在脱贫攻坚战中,必须通过切实做好群众工作,调动群众广泛参与,获得群众大力支持,从而帮助他们真正想脱贫、能脱贫。


  一、导致贫困群众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
  脱贫攻坚,是一项造福贫困群众的民生工程。但在目前,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部分贫困群众带有偏差的认识和行为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究其深层次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反映在广大农村牧区公共产品的缺乏上。长期以来,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发展变化,而一些农村牧区却存在缺水少电、教育落后、卫生医疗水平低下、公共设施不全的情况,因而导致部分群众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公平问题产生了异议,对上级精神和政策在基层的执行产生了不信任。
  扶贫精准施策的宣传效果不理想。脱贫攻坚工程从时间节点上看已经到了决胜阶段,但在对贫困户的调查中,仍有家庭和群众不清楚政策规定、帮扶措施。这说明,我们对脱贫工程的政策措施宣传还不够深入,对因户施策的精准帮扶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宣传还不够明确,导致了部分群众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基层党组织及干部的引导力不强。在扶贫工作推进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间接影响了群众自主意识、主动作为的发挥。另一方面,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的沟通能力不强,对群众的疑虑没有做出具有说服力和引导力的解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认可度。
  地方经济实力薄弱导致群众信心不足。深度贫困村多分布在“老少边穷”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覆盖面大,贫困程度深。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多,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地区生态条件恶劣、 生活环境较差、社会服务滞后,且地方经济缺少产业支撑,财政收入较少,再加上一些农牧民始终没 有真正摆脱生活困境,影响了群众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少数贫困群众传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产生活的变化,不主动适应发展,不积极接受发展机遇和利好政策,缺乏追求文明向上生活方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的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缺少法律意识,思想觉悟不高,这直接影响了他们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不能正确对待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和返贫现象。

  二、做好贫困群众工作的方法探析
  解决贫困群众安于现状、缺乏摆脱贫困的动力、缺乏主动脱贫的努力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真正知道贫困群众缺什么、要什么,才能不断校准精准扶贫的靶心,才能调动群众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做实现精准脱贫的做主人,出主意、想办法、用实招,才能取得经得住实践考验、经得起民心检验的脱贫攻坚成果。
  抓住关键,扶贫先扶“志”和“智”。扶贫不是单纯的物质投入,深层的扶贫是让贫困群众精神上脱贫,为贫困群众带去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去技术能力的提高。做好扶贫工作,“造血”比“输血”更根本、更重要。所以,首先要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有机结合起来,让贫困群 众树立主动摆脱贫困的“志”。其次要提升贫困群众脱贫的能力,让他们掌握致富的手段方法,从根本上阻止脱贫后返贫和贫困的代际传递。
  抓好产业,促进群众收入水平提高。要将产业开发项目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当地知名品牌,使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保证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提高群众收入,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要发展庭院经济,抓一批示范村,抓一批示范户,实现庭院经济全覆盖;要积极培育和壮大集体经济,引项目、引技术、引能人,努力把集体经济的成效放到最大,最大限度地增加群众收入,使扶贫工程升级为发展工程和富民工程。
  强化党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战斗能力。要在基层党员干部中不断深化“领头雁工程”,采取多渠道选配、多角度培训、规范化管理、多方式激励等措施,促进他们在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壮大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抓党建促发展等方面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培养造就一支能打硬仗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带领群众致 富奔小康。
  做好宣传,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基层干部和扶贫驻村工作人员的政策宣传要重讲解、重引导。要创新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公益广告及新媒体渠道,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如发送致群众的一封信、制作微视频、明白卡、挂历等,为群众提供丰富的信息渠道。要通过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宣讲在脱贫攻坚推进中的好政策、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使群众的热情迸发出来。
  调动热情,号召群众主动参与。在扶贫项目的设计、规划、实施、监管和验收过程中,多设计让群众参与的行动方案,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能拥有、能参与的满足感。要使扶贫政策接地气,还要更多地提升群众的话语权、监督权、评估权,确保项目瞄准群众需求,对症下药,取得精准实效。
  培育乡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思想教育阵地要完善,不断健全乡镇党校、职业学校、广播、电视、图书室、党 员活动室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作为思想教育学习宣传的主要内容,运用多种形式使群众学懂弄通。文化教育阵地要普及,要成立成人学校、文化站、电影院、娱乐厅等。经济科技宣传阵地要覆盖,要设立农技站、科普协会(学会)、各种宣传专栏、板报等。通过这三个阵地广泛深入地开展 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的教育,不断引导群众把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集体联系起来,积极投身于振兴家乡经济、共奔致富之路的实践之中。
  脱贫攻坚工程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不断依靠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把群众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心坎上,从而形成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脱贫致富、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兴安盟委党校)
责任编辑:田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