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文化建设成果不仅能满足群众新需求,还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作用,创新文化供给,优化产业布局,使全市文化事业积极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
一、厚德载物,文明创建春风化雨
鄂尔多斯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以提高地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夺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2012年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位列全国地级文明城市第4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8名。
一是以立为本,先进文化铸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为全市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心打造的“巴雅尔开讲啦”新媒体宣讲品牌已成为时下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鄂托克前旗“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成为鄂尔多斯市乃至自治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品牌。
二是以建为重,风气焕然一新。通过争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有力措施,成功举办“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努力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三是以创为杆,品牌亮点纷呈。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评比竞赛活动,一批村镇、单位分别荣获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北疆文明大通道”“三下乡”“文明进万家”“六进社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等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
二、扬帆信风,文化惠民春满人间
鄂尔多斯市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是以人为本,满足精神需求。从各族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入手,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广播电视村村通”“你阅读我买单”等惠民工程,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让各族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
二是惠民为先,丰富文化生活。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努力践行“艺术的生命力蕴含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实践标准,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突出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出版发行、电影电视、演艺演出等多行业多领域,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主旋律作品,产生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三是公益为主,落地民生工程。鄂尔多斯市坚持政府主导,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构建起市、旗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先后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有6个旗区成为全国文化先进旗区,整体发展位于自治区前列。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建设工程投入使用,建筑形式和风格体现了鄂尔多斯市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洒叶溉根,文学艺术春暖花开
鄂尔多斯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地区各门类艺术百花竞放、异彩纷呈。
一是特色为窗,建设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文化是扎根基层、来源于生活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强乌兰牧骑的建设,各支队伍平均每年在农村牧区演出120场以上,“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走遍鄂尔多斯高原,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观众不走,演出不停”的响亮口号始终激励着他们为观众不断奉献精品。鄂尔多斯市各乌兰牧骑全部被评定为内蒙古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其中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杭锦旗乌兰牧骑是自治区“十佳乌兰牧骑”。目前,专业乌兰牧骑达到9支,推动组建成立了8支“法制乌兰牧骑”、27支“小小乌兰牧骑”,并在自治区率先组建了乌兰牧骑联盟。
二是传承为脉,复兴民族文艺。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鄂尔多斯市坚持把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伟大实践加以提炼、升华,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民族文化作品,成为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新的文化供给。通过把民族文化资源纳入社会化轨道,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文化资本的价值增值,使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卓有成效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三是创新为源,繁荣地域文化。鄂尔多斯市把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以及从二者的交融中发展而来的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加以创新,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大批优秀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提高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极大改变了鄂尔多斯市文化领域的面貌,增强了地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四、异军突起,文化产业春潮涌动
鄂尔多斯市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惠民生、增就业、扩消费的重要途径,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重大课题,优化布局,有序推进。
一是文化为核,精神产品涌现。鄂尔多斯市把精神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作为文化市场体系顺畅运行的基础条件,重点发展图书、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了各类精神文化产品交流平台。2016年6月,鄂尔多斯市被列为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也是自治区唯一的试点城市。自入选试点城市以来,通过举办鄂尔多斯文化消费季、培育一批产值千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组织国际创意文化大会等活动,为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产业为桥,文化业态崛起。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集团;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格局;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使文化单位摆脱传统事业体制的束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三是旅游为窗,打造黄金景区。通过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实现旅游业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不仅拥有多处主题公园、特色广场,还拥有多处综合型市民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和游客互动体验区,更拥有康巴什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核心区。鄂尔多斯市现有各类景区(点)50多处,国家A级景区和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3家,其中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响沙湾旅游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作者系内蒙古北宸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