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7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在呼伦贝尔市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开幕!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开幕。
这是冰雪的盛会。来自全国的35支代表团3000余名运动员在“十四冬”赛场上展开角逐,共谱冬运新曲,共享体育荣光。
这是使命的召唤。“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十四冬”承担着推进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展示和检验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水平、带动群众体育发展等重要使命,意义重大。
这是北疆的邀约。内蒙古壮美辽阔、生机勃勃,不仅有色彩斑斓的生态图景、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更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悠久厚重的北疆文化……为办好“十四冬”,内蒙古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举全区之力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向全国人民发出热情的冰雪之约。
“十四冬时间”,见证了内蒙古一段难忘的高光时刻,为全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更为内蒙古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冰雪运动深度融入百姓生活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构想。今天,国内冰雪运动持续升温,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由愿景成为现实。
2024年1月13日—14日,“十四冬”群众比赛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全国21个代表团的410名冰雪运动爱好者角逐速度滑冰、越野滑雪2个大项4个小项的冠军。
这是首次在全国冬季运动会上设置群众比赛。借助“十四冬”,普通百姓得以第一次走上全国冬运会的赛场。8岁的“小冰娃”和60岁的冰雪“老将”,在国际标准竞技赛事的场地上同台竞技,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福建代表队14岁的越野滑雪运动员郑德溪说:“我非常享受这次比赛,在这里滑雪和在南方滑人造雪感觉完全不一样,回去我要告诉同学们,让他们有机会都来北方滑冰滑雪。”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丁东表示,群众比赛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展群众比赛的同时,内蒙古还推动更多高标准的专业场地设施向群众开放,让群众参与冰雪运动更方便、更实惠。为巩固和扩大这一成果,内蒙古以筹办“十四冬”为契机,大力推动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在内蒙古,上冰场、雪场,跑上几圈,滑上一场,热闹一番,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冬季运动首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冰雪运动带来的“热辣滚烫”。
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自2019年建成后一直定期向公众免费开放,早已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冰上乐园,每年吸引进馆群众10万人次以上。
49岁的宋洪亮是呼伦贝尔市哈萨尔冰球体育发展俱乐部的一员,已经打了34年冰球的他对冰球馆赞不绝口。“条件太好了!有了这个场馆,不仅冬天打球不遭罪了,夏天也可以继续训练。”宋洪亮自豪地说,“现在打冰球的条件越来越好了,打冰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我觉得自己也越来越年轻了。”
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冰雪运动场地129个,其中滑冰场地81个、滑雪场地48个。此外,各地还充分利用公园水域、城市空闲地等建设室外滑冰场,打造群众身边的冰雪运动场地,让人们充分享受冰雪运动乐趣。
发展冰雪运动,先从娃娃抓起。内蒙古多地积极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和“校园冰雪”活动,冰雪课堂、冰雪研学、冰雪冬令营给孩子们的冬天增添了许多快乐。
2023年立冬刚过,乌兰察布市大河湾滑雪场就开始接待学生冰雪研学团队。走进滑雪场,学生们在专业滑雪教练的带领下,穿戴好服装和护具,学习拆卸雪板、雪地平地行走、犁式制动等内容,尽情享受着从雪坡上飞驰而下的乐趣与激情。来自集宁区亿利东方学校曙光校区冰雪研学团队的八年级学生郝云鹏开心地说:“我们的冰雪研学团这次一共来了300多人。我从三年级就开始滑雪了,特别喜欢这项运动。滑雪能帮助我强身健体,还能跟同学们一起边学边玩,真是太棒了,期待每一个冬天都能有这样的活动!”研学团队负责老师说:“冰雪研学是一种结合了旅游、体育和教育的全新体验方式,让学生走进冰雪、体验冰雪、享受冰雪,从而磨炼意志、强健体魄、快乐成长。”截至2023年底,冰雪运动已经走进自治区300余所学校,吸引20多万青少年参与其中。
为激发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2023年8月至今,内蒙古举办“冬运惠民”系列赛事活动共240余场次,直接参与25万人次,辐射带动健身爱好者近300万人次。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青年组女子冰球排位赛。
“冰雪+”快速激活发展动能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伴随着“十四冬”的脚步,内蒙古全力做好“冰雪+”文章,大力发展“冰雪+文旅”“冰雪+体育”“冰雪+产业”“冰雪+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冷资源”迸发“热活力”。
当冰雪与文旅相遇,总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内蒙古将民俗、节庆、展会、民宿等形态有机融入冰雪旅游中,大力举办冰雪节、冰雪那达慕、冰雪嘉年华、冰雪马超等异彩纷呈的冰雪活动,推动冰雪旅游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全时旅游”转变。入冬以来,内蒙古累计接待游客50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6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5.01倍、6.78倍。2024年春节假期,全区接待国内游客3140.5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1.22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5.76倍、7.63倍。
2023年12月23日,第十八届阿尔山冰雪节盛大启幕。开幕式上,参加国际汽车冰雪挑战赛的赛车手们炫酷集结,飞驰的赛车扬起阵阵雪花,给观众带来别样的视觉体验。在阿尔山雪村,游客仿佛时光穿越般回到了儿时的冬天。木栅栏、红灯笼、西口十八碗、冰雪火锅宴……冰雪与民俗互相碰撞,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次来阿尔山旅游的福建游客倪月欣喜地说:“纯白的冰雪、时尚的建筑、新潮的玩法、高品质的服务,这里的冰雪世界就像童话般美好。”
第十八届阿尔山冰雪节开幕式。图片来源:岭上兴安
为了将内蒙古培育成为国内知名冰雪旅游目的地,自治区先后出台《内蒙古2023-2024年度冬季旅游活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措施,下拨3300万元扶持冰雪旅游重点项目及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建设,进一步夯实冰雪旅游发展基础;打造莫尔格勒河、中国冷极村、阿尔山、马鬃山滑雪场、达里湖等冰雪旅游头部景区景点,不断开发冰雪旅游新业态;深入挖掘特色冰雪文化,持续打造非遗、年俗、民俗等冰雪旅游产品,将冰雪与自驾露营、音乐节、马拉松、艺术展等相结合,与交通、体育、商务、农牧等产业相融合,促进冬季旅游产业消费升级,让内蒙古冬季旅游“火起来”“旺起来”。
2024年2月17日下午,“十四冬”自由式滑雪公开组男子大跳台比赛紧张刺激。19岁的杨昊最终以174.75分的成绩获得冠军,为内蒙古队夺得第12金。“能在家乡获得这块金牌,给我们内蒙古争光,我开心我自豪!”赛后采访中,杨昊兴奋地说。
近年来,通过“冰雪+体育”,内蒙古大力发展优势冰雪竞技项目,不断加强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涌现出韩梅、赵丹、褚源蒙 、范铎耀、丁雨欢等一批优秀冰雪运动员。“十四冬”赛场上,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派出216名冰雪运动员,首次实现冬运会全项参赛,获得18金、17银、24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全面展现了北疆冰雪竞技实力。
马达轰鸣,灯光闪烁,加速、转弯、急停、漂移……随着试车人员的一系列“炫酷操作”,茫茫雪原留下一串飘逸的车影。“这是咱呼伦贝尔别具特色的寒地试车项目。”牙克石市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副主任李志刚说,“小鹏、蔚来、比亚迪、领克……2023年12月以来,众多车企纷纷来到这里,对新车或新研发的零部件进行全方位低温测试。”
目前,呼伦贝尔依托“冷”资源,形成了以牙克石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为重点地区的汽车耐冷性测试产业布局,冬季汽车测试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0%。2022年—2023年测试季,呼伦贝尔市接待测试车企291家,测试车辆2419台次,实现经营收入1.29亿元,带动完成三产增加值1.31亿元。同时,呼伦贝尔市还积极开展航空器等产品耐冷性测试,目前,中国商飞民用飞机“高寒测试基地”已经落户呼伦贝尔,C919等飞行器的高寒试验试飞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C919大型客机试验试飞现场。图片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冰雪+产业”正在内蒙古的冰天雪地中茁壮成长。冰雪装备制造、冰雪人才教育培训、寒地冰雪产业博览会等新业态为冰雪热潮再加一把火,促进冰雪经济朝着全产业链方向加速发展。
冰雪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乡村振兴和群众就业。
“放假的学生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到了,我们的滑雪场热闹起来了!”科右前旗雪村滑雪场经理王强说,“借着‘十四冬’的东风,仅仅几年时间,滑雪场游客就从最初的不足5000人次达到现在的10万多人次,造雪面积也从最初的1万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3.8万平方米”。
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心村党支部书记李英辉见证了雪村滑雪场的变迁,“2018年,村里建起了雪村滑雪场,村集体每年分红3万元,还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村里农副产品也找到了销路,每年销售额近10万元。冰雪给我们这个只有800余人口的小山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十四冬”唤醒了“猫冬”的内蒙古乡村。许多乡村通过发展餐饮、民宿等配套服务业,寻找到致富增收的新路径。雪场、酒店等新增的用工需求,也为当地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村民们有的成为滑雪教练,有的从事造雪工作,有的从事保洁、保安等服务工作,有的人月收入超万元……人民群众从冰雪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冰雪盛会全面提升城市底蕴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对内蒙古来说,“十四冬”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民生工程。随着一系列城市建设改造、环境治理、交通提级、场馆设施完善等项目的实施,呼和浩特、呼伦贝尔、赤峰、乌兰察布等城市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老百姓也更多地享受到了切切实实的民生福利。
为迎接“十四冬”,呼伦贝尔市加大投入,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体育场馆,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在距离“十四冬”比赛场馆60公里外的草原上,一座座巨型风机迎风起舞,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穿过茫茫雪原,助力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这些场馆和设施在满足赛事需求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健身场所,提高了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截至2023年底,呼伦贝尔市体育场地建设总面积达648.2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9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旗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作为“十四冬”分赛区之一的赤峰市美林谷滑雪场,素有“东方雪源圣地”的美誉。2024年1月22日—25日,美林谷滑雪场因承办“十四冬”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赛事而备受瞩目。本雪季“十四冬”期间,政府投入建设资金1065万元,用于美林谷滑雪场雪道改造、设备更新、服务提升、后勤保障等方面,雪场在重大赛事接待能力和游客体验性方面得到显著提高。赤峰市美林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安永琳高兴地说:“‘十四冬’给美林谷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带来了绝好的发展契机。截至2月23日,2024年1—2月已完成接待游客11.5万人次,营业收入7010万元,同比增长19.8%。最高峰日客流量超过3000人次,达到历史极值。”如今,美林谷滑雪场人气爆棚,每天都有上千名雪上运动爱好者来这里体验“十四冬”的滑雪赛道。
赤峰市喀喇沁美林谷滑雪场。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十四冬”给场馆设施等“硬件”带来了升级改造,也进一步提升了竞赛组织和管理、赛事服务等“软件”保障水平。通过筹办“十四冬”,内蒙古不仅积累了大型综合性赛事办赛经验、提高了全国性活动承办能力,还在全民健身习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城市治理、公共服务能力、社会文明志愿精神、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得到提升,这些都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在“十四冬”场馆内外,处处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雪团儿”。
呼伦贝尔冬天最低气温可跌破零下40℃,然而从事“十四冬”志愿服务工作的“小雪团儿”每天都需要参加赛事服务、礼宾接待、急救演练、消防培训等训练。竞赛组“小雪团儿”程仕奇说:“作为一名‘十四冬’志愿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看到观众在我的帮助下顺利入场,我非常有成就感。‘十四冬’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让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能为家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感到很幸福!”
通过举办“十四冬”,八方来宾看见了祖国北疆的丰厚底蕴,深切感受到北疆文化的时代脉动。赛场内外,一朵朵以皮毛为花瓣、五彩珠子为花蕊的太阳花尽情“绽放”。这些太阳花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鄂温克族神话传说中象征温暖与光明的吉祥物。在“十四冬”特许商品经销店内,一面是“十四冬”会徽、一面是传统花纹图案的太阳花挂饰销量一直不错。“今冬以来,有不少来自海外的研学团、旅游团前来参观,还有俄罗斯青少年亲身体验‘太阳花’制作过程,不少小朋友说要带回家,还要教授自己的朋友。”鄂温克族自治旗非遗项目“太阳花”传承人乌仁笑着说,“说到底,希望更多人了解内蒙古、爱上内蒙古。”
点燃冰雪激情,放飞中国梦想。透过“十四冬”这扇窗,世界再一次感知内蒙古、感悟中国。当前,内蒙古24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办好两件大事、闯新路进中游,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站在新的起点上,内蒙古再次真诚邀约: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驰骋冰雪、筑梦北疆,共同为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