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

鄂尔多斯六十多万亩盐碱地变身“米粮仓”

2023年11月10日 11:36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又是一年丰收季,喜看稻菽千重浪。

  乘坐呼和浩特至鄂尔多斯的动车,一过黄河,高架桥下一畦畦金黄的水稻,已经成熟,田野上由不同农作物拼接出“文明准格尔”“生态观光稻田”图案及字样,别有一番情趣。

  这是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生态养殖的稻田鱼和蟹,早已售罄,只有沉甸甸的稻穗挂满稻秆,1350亩水稻刚开镰收割。殊不知,两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鄂尔多斯市共有耕地903.9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约194.7万亩,中重度盐碱化耕地约86万亩。很显然,要想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盐碱化耕地改造是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近年来,鄂尔多斯积极因地制宜推进盐碱地改良,曾经的盐碱地,正逐渐变成标准农田和“水上牧场”。2019年—2023年,鄂尔多斯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完成轻度盐碱化耕地治理任务21.5万亩,在达拉特旗和杭锦旗实施中、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面积4.1万亩,辐射带动周边40多万亩盐碱化耕地通过自主改良实现提质增效。

  综合利用 盐碱地种养皆宜

  “项目按照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采用新型环沟漫水的灌溉方式,起到排碱洗盐的作用。种植养殖全程利用生物胁迫原理,仅使用有机肥。河蟹和鱼摄食杂草和害虫,并为水稻松土,其排泄物作为肥料。水稻吸收了河蟹的代谢产物,净化了水质。去年水稻产量达到65万斤,今年总产量预计可达100万斤”大路镇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副总经理乔生介绍。

  鄂托克旗利用盐碱地及盐碱水资源,不但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和全球重要的优质螺旋藻供应基地,还以“车间+大棚+池塘”的模式,年产南美白对虾5万斤、鱼20万斤,并实现一年四季循环养殖。

  通过政策引导,鄂尔多斯沿黄多地发展起稻渔综合种养、鱼虾混养等绿色高效养殖等盐碱地综合利用新项目。

  2023年,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制定出台了《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若干政策措施》,在全区率先提出“耕地增产改造奖”,对集中连片改造5000亩以上中、重度盐碱地,且改造后达到当地中产田产量的,市本级每亩一次性分别补贴资金1000至2000元,广泛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另外,还出台了“盐碱地改良利用特色保险”,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机制。

  项目引导 全面掌握盐碱化特性

  日前,一则消息振奋人心——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沙圪堵村水稻示范区经盐碱化改造后,专家实收测产,亩产达到720.19公斤!实现了内蒙古西部沿黄灌区水稻单产新突破。

  达拉特旗昭君镇沙圪堵村水稻示范区土地属于沿黄区的优质耕地,但是受排灌设施、耕种方式等因素影响,水与盐此消彼长,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

  2020年开始,鄂尔多斯市在达拉特旗承接实施了自治区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针对中、重度盐碱化耕地探索改良适用模式,示范面积为2.1万亩。通过改良,项目区内6500亩弃耕地变为可耕种农田,15000亩中低产田变为中高产田,土地流转价格每亩均增加400元,平均增产25%以上。

  鄂尔多斯市还将盐碱地改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一体推进,提升改造盐碱化耕地灌排渠系,建立完善水盐运行体系,道路、林网、电力配套,辅助增施农家肥技术,盐碱地利用基础进一步夯实。

  鄂尔多斯市通过科技计划和“揭榜挂帅”项目、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和“科技兴蒙”项目等重大项目,引进区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组建科技攻关技术团队。团队总结出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5套、打造盐碱地万亩示范区4个、申报科技小院3个、发布及立项地方标准5项。

  科研团队不但在向日葵、大豆、田菁、燕麦、油菜等抗逆耐盐品种筛选取得试验成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40余项(个)。在土壤改良剂产品研制筛选、盐碱地复合隔层高效阻盐生境调控等新技术研究、沿黄灌区盐碱地高效培肥改土排盐技术模式构建等方面,研发筛选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等产品5个、专用复混肥配方2个。

  科技加持 中低产田增产提效

  今年,鄂尔多斯市级投入资金1350万元用于建设鄂尔多斯市盐碱地农牧业综合利用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该基地有试验用地2万亩,目标是提升盐碱耕地质量和产能水平,打造国内一流的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创新示范区。

  基地成立至今,已经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张佳宝院士团队、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技术团队,围绕培肥、节水、控盐和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6大课题的技术攻关研究,打造轻、中、重三个场景模式,集成提炼适用于鄂尔多斯当地的盐碱地改良新技术新模式。在抗逆耐盐品种筛选、土壤改良剂产品研制、盐碱地产能提升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对于盐碱地改良有着决定性意义,对于这一点,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主任王伟妮深有体会地说:“在2万亩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创新示范区内,改良后盐碱化耕地土壤pH值平均减少0.5个单位,全盐含量减少0.2—0.72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提高0.2—0.3个百分点,玉米和向日葵平均增产20%以上。实施培肥措施,玉米和向日葵亩均化肥用量(折纯)分别平均减少3.6kg和2.8kg。充分验证了一些新的改良技术的科学合理性。”

  为了提高当地农民与合作社参与土地改良的积极性,见证改良的效果,鄂尔多斯市农牧局和达拉特旗农牧局在达拉特旗昭君镇门肯嘎查项目改良示范区弃耕地上种植的甜菜,亩产高达3.5吨,每亩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上。

  如今,鄂尔多斯市正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新机制、新举措,推进盐碱地使用权流转,调动农业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借助各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实现耕地盐碱化防治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探索因地制宜的耕地盐碱化治理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