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

荒漠化治理的“阿拉善模式”

2023年09月13日 14:48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阿拉善盟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全盟沙化土地面积19.69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的73.67%。阿拉善盟的生态状况不但影响毗邻地区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粮基地,还影响着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近年来,阿拉善盟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通过不懈努力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人退绿进、造养结合,科学创新、因症施策,以治为用、以用促治,政府引领、社会参与,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

阿拉善左旗贺兰草原。(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2023年7月27日至28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暨荒漠化综合防治现场会在阿拉善盟召开。参加会议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广磊认为:“阿拉善盟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科技支撑、产业结合、全民参与的综合防沙道路,将为我国乃至世界荒漠化治理提供典型样板,贡献阿拉善智慧。”

绿进沙退,创造生态壮举

  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尔嘎查党支部书记刘洪明,对风沙之害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那时候风沙有多大呢,一场沙尘暴下来,不管是羊圈还是房子,几乎全被沙子埋了,羊跑的跑、死的死,人也渐渐都搬走了。”

  近年来,阿拉善盟重点围绕贺兰山、居延绿洲、荒漠植被区、三大沙漠周边、黄河西岸以及中心城镇,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沙漠锁边治理、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退化草原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绿进沙退。(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截至目前,阿拉善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100多万亩,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到13552万亩和30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23.18%,全盟湿地资源总面积达到218万亩。”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海莲说道。

  阿拉善盟通过不懈努力成功阻止了三大沙漠“握手”,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20公里的防护林草带;成功阻止了沙漠“入河上山”,构建了以800公里梭梭为主体的荒漠植被带和额济纳绿洲等生态屏障区,2.8亿亩荒漠林草植被得到休养生息、复壮更新,有效阻遏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前移危害黄河、侵蚀贺兰山;全盟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绝迹半个多世纪的雪豹重现贺兰山,草原退化、沙化现象得到了初步遏制,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科学治沙,遵循自然选择
  
  “乔木需水量大,在干旱缺水的阿拉善难以生存、更新,而梭梭、花棒等本土沙生植物抗旱、耐寒,是在阿拉善特定气候条件下自然选择的产物。”海莲说道。
  从1984年开始,阿拉善盟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开展飞播治沙科学试验,通过边试验边生产的方式获得成功,打破了国际学术界“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属飞播禁区”的论断。如今,飞播造林治沙已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最大亮点和全国治沙示范。

工作人员收集统计飞播数据。(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这套技术模式概括起来就是适地、适时、适量、适种、封禁‘十字方针’。”阿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道。适地,就是适合的地方,飞播造林要在植被覆盖度5%以下的沙漠边缘进行;适时,就是要在雨水比较集中的六七月份,便于成活;适种,就是选择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作为飞播物种;适量,就是一亩地用500克种子,超出这个量,水资源无法满足,就不容易成活;封禁,就是在飞播造林后实施封禁保护,避免牲畜啃食。

  截至2022年底,全盟累计飞播造林面积达689.3万亩,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如今,阿拉善盟逐步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种草“三位一体”的林草生产建设格局,使全盟林业生态建设走上了综合治理的科学轨道。同时,“灌、草、乔相结合,以灌为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加快了全盟防沙治沙进程。

政策助力,激活治沙动能
  
  近年来,阿拉善盟先后出台了《阿拉善盟重点城镇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阿拉善盟营造防护林补助政策实施办法》,积极探索推行“先造后补、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专业队伍造林”等新机制、新模式,在国土绿化方面已由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转变,为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参与荒漠化治理创造条件。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沙尘问题的公益组织,阿拉善SEE基金会已经在荒漠化防治等方面深耕10余年。2014年,SEE基金会“一亿棵梭梭”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项目正式启动,计划在阿拉善盟关键生态区域种植200万亩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让荒漠不再蔓延。截至2022年底,该项目已种植7843.08万棵沙生植物,恢复植被面积166.64万亩。

蚂蚁森林种植基地。(来源: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近两年,恒昌公益基金会(简称“恒昌公益”)连续两次组织志愿者们深入阿拉善荒漠,身体力行在满眼荒芜、热浪蒸腾的腾格里沙漠种下“点绿成金”的梭梭树。

  2023年,恒昌公益启动“恒益之林”的二期建设,再次向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捐赠10万元,用于栽种1万棵梭梭树,预计将于2023年12月完成验收。截至目前,恒昌公益向阿拉善SEE基金会累计捐赠金额已达到40万元。

  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阿拉善盟已累计实施社会化营造林760.615万亩,兑现补助资金17.64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公益治沙机构有阿拉善SEE基金会、阿拉善生态基金、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并涌现出一批积极参与公益造林的农牧民、企业家、公益人士、退休老干部、退役军人等先进人物。

产业治沙,搭建致富链路
  
  “治沙并非最终目的,农牧民也需要生存和发展,因此拔掉沙区的穷根才能实现双赢。”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马强说道。

  2000年,阿拉善盟“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建设项目启动,到目前已建成9个规模化的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造林总面积814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146.7万亩。

  2012年,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鼓励农牧民大力种植梭梭,茫来嘎查牧民王会军当年便种植了1100亩,之后每年都增种一些,并嫁接了苁蓉,目前已累计种植梭梭4015亩。2018年,他开始采挖苁蓉,当年春秋两季收获苁蓉4吨左右,销售额达6万多元。2019年,他被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聘为护林员,每年还能挣2万元的工资。如今,王会军家的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

  阿拉善盟着力培育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等特色沙产业,全盟年产肉苁蓉5400吨、锁阳5300吨,形成沙产业规模企业44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879家,带动3万多农牧民参与。如今,阿拉善肉苁蓉、阿拉善锁阳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著名商标,阿拉善盟也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肉苁蓉之乡”称号。

乌兰布和沙漠试种的四翅滨藜肉苁蓉。(来源:新华社)
  
  阿拉善盟将国土绿化、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探索和创建了类型多样的产业化防治模式,2022年沙产业总产值70.49亿元,走出了一条大地增绿、人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

扎根荒漠,铸就精神高地
  
  黑城,这座挺立在荒漠中与沙海对峙的遗址,它神秘的过往诉说着文明传承的艰辛和坚韧。

  “黑城周围风刮过来的沙子堆得和城墙一样高,眼看黑城都要被埋了。我当时有个想法,黑城不能在我们这辈人手上消失。”阿拉善盟政协原主席苏和谈起回到黑城植树时感叹地说。

  2004年,苏和辞去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职务,提前两年退休,带着老伴儿德力格回到老家额济纳旗,在黑城遗址边上盖起三间平房,扎下根开始了植树造林。十几年间,他在戈壁沙漠里种下9万多株梭梭,治理沙漠3500余亩。

苏和在沙漠中的住所。(来源:实践杂志社)
  
  “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一点儿一点儿种,慢慢就会越种越多,风沙就不会没完没了。”谈起过往,苏和老伴儿德力格老人淡淡地说道。2021年苏和因病去世后,她没有选择和住在城里的儿女们一起生活,仍然守在种下的梭梭林旁。德力格老人说,刚退休时,每年春天从城里回到沙漠种树,总是不想离开城里,现在只剩一个人,却不想走了,因为习惯了。

  在苏和感召下,周边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到种树治沙的行列。跟随苏和多年的龚殿成说:“苏和就像一棵在沙漠中顽强生存下来的梭梭。他打下的梭梭种子又在四周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片片梭梭林。沙丘不再像过去那样肆意流动了。”

  “留下来、坚持干,只要人不退,退的只能是沙子!”在额济纳旗古日乃嘎查治沙21年的“治沙愚公”图布巴图,话语间流露着坚定和决心。

  2002年图布巴图从古日乃苏木人大主席岗位退休后,与妻子陶生查干留在古日乃苏木,开始种树。种树不仅费时费力,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为了买梭梭树苗,他和老伴儿拿出全部积蓄。这些年来,他们为买树苗、网围栏、浇水车、汽油等投入了100多万元;在近10年里,他已经骑坏了近20辆摩托车……

图布巴图比划着梭梭长势。(来源:实践杂志社)
  
  21年来,图布巴图以愚公之志、坚毅之行,种植梭梭4000多亩近20万株。如今,4000多亩梭梭苗都已长大成林,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苏和、图布巴图这样的治沙人在阿拉善还有很多,在长期的防沙治沙、绿色发展征程中,一代一代阿拉善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不畏艰辛、久久为功,践行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出阿拉善力量。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