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回眸2023|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4年01月11日 15:10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1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回眸2023”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专场),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盈作主题发布。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高等教育处、教师工作处、高校学生处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一起来看——
  


  2023年,全区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抓组织强党建,持续聚力夯基固本。全区教育系统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育工作各方面各环节,认真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创建“北疆教育心向党”党建品牌,31个高校党组织入选教育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单位,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应配尽配。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启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大学的重要指示作为两批主题教育必学内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组织全区大中小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生动实践案例》,进一步汇聚广大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磅礴力量。

  二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编发幼儿园绘本、小学石榴籽读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大纲,开发《三易旗府为航天》等虚拟仿真课程,构建“石榴红”“北疆绿”“航天蓝”特色思政课程,在全国率先开设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修课。强化实践育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活动品牌,建立七大类123个实践基地、12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示范校、12个盟市红色研学地图、110个红色地标、61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逐步构建起各学段有序衔接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发挥校园文化润育功能,挖掘红色校史故事72个,打造书香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加强科研支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等学科予以立项支持,构建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增加到17个,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疆文化等开展理论研究。三是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取得新成效。中考国家统编教材科目首次实行“一张卷考试”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命题答卷,全区中等职业学校起始年级全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区国通语规范化学校达标率93.3%,较上一年提升8个百分点。将推广使用普通话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对全区8.9万名在职公务员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85%的在岗公务员普通话水平达到三级甲等以上。
  
  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提质增效,为办好两件大事贡献教育力量

  一是基础教育基点作用持续夯实。持续扩大学位供给,全区新改扩建204所幼儿园、676所中小学、13所特殊教育学校已全部开工,新增学位7.06万个。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24%。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7%以上,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9个旗县(市、区)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验收,10个旗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优质均衡发展迈出新步伐。

  二是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日益凸显。聚焦自治区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做大做强生物、草业、乳业、冶金、新能源等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成97个自治区级产业学院,推进高校1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3年,全区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4199人,较上一年增长4.82%。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由27门增加到81门。新增本科专业38个,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20个本科专业在我区首次布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成功举办中蒙高等教育展,与蒙古国教育科学部签署合作协议,高等教育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三是产教融合助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聚焦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6个自治区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11个自治区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122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职业院校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达到63.1%,服务自治区重点产业链专业占比达到77.6%,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显著提升。举办“订单班”“冠名班”448个,为本土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4.15万人。首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8项,数量接近历年总和,二等奖17项,三等奖53项,创历史新高。
  
  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一是“双减”工作有新进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647家已全部压减。持续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防范治理,查处违规行为102起。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查处问题机构31家,为打赢“双减”攻坚战夯实了基础。指导各地各校全面提供暑期托管服务,切实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有新成效。积极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区试点建设,全区中小学校全部完成平台注册,截至目前,注册学生数298.42万人,教师数41.61万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浏览量达9.91亿次。通过平台上传基础教育“优课在线”资源3400余节、普通高中9个学科资源5302件、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55门,不断扩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发布一流课程资源72门,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提供课程208门,120余万人选课学习。越来越多的教师借助智慧教育平台重构课堂教学、拓展特色课程。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新突破。完善师德师风预警、师德违规案例通报机制,建立从业禁止和准入查询制度。举办自治区首届“最美教师”评选活动,1人入选全国十大最美教师,实现新突破。义务教育“县管校聘”、高校教师人员总量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规模达到31.26万人,比上年增长1.9%,专任教师学历结构显著提升。四是教育民生福祉持续增进。2023年,全区共落实各类学生资助资金48.1亿元,发放助学贷款14.04亿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持续健全,以实际行动践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郑重承诺。建设政务服务统一监管系统,16个公共服务事项接入“蒙速办”,用户累计查询已达631万次。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入学和公办幼儿园入园“一网通办”,大力推进初高中、中职毕业证书和“三优生”、“乡村教师从教20年”证书等电子证照服务,精简申报材料、优化审批流程,有效提升教育政务服务效能。2024年,全区教育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蹄疾步稳,接续奋斗,为完成好两件大事贡献教育力量。一是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打造“北疆教育心向党”党建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区。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系统关于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在校园唱响“北疆文化”品牌,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是加快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办好国门学校。四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启动“一流学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国家级一流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支持生物学、食品科学、生态学、草学、冶金、稀土、新能源及民族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围绕稀土、乳业、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与教育部共建高等研究院。持续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五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达到50个,按产业需求设立“工匠班”“订单班”计划,源源不断为产业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六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抓好教育评价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深化高校分类评价改革,推进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将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巩固拓展“双减”成果,提升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水平。(实践全媒体记者 郭晓旭)
责任编辑:张姝玥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