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中的瑰宝,其文字可考历史可上溯至2700年前。2023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中医药(蒙医药)等医药产业发展。
振兴蒙医药产业,主阵地在通辽。拥有2个国家(部委)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全国最早成立的蒙医学院、全国唯一的蒙药学博士点、全国规模最大的蒙成药企业、2个蒙医药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2项国家级非遗蒙医诊疗术……作为“中国蒙医药之都”,通辽市在蒙医药科研、传承、诊疗、制药等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如今,通辽市致力于推动蒙医药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正在为打造蒙医药百亿级产业链画蓝图、打基础、作准备。
蓬勃发展的蒙医诊疗术
走进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物馆蒙医药展区,栩栩如生的人物模型再现了古代草原上治病救人的场景。震脑术、推拿术、放血术、灸疗术、马奶疗法……种种神奇的传统诊疗术,让人惊叹于北方草原先民们卓越的主观能动性。
通辽地区是传统蒙医药的重要发祥地,自19世纪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传承至今,名医大师群星璀璨,巨著良方层出不穷,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丰富的诊疗经验。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整骨医院的墙上挂满了患者家属赠送的锦旗。(摄影:尹伟光)
蒙医药以“简、便、廉、验”著称,这些特点,在一个个具体病例中有着直观的体现。
“这名患者十几天前双脚踝粉碎性骨折,一直在住院治疗。”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整骨医院,院长阿其拉吐向记者介绍起患者乌某的病情。
“像这种脚踝粉碎性骨折的情况,如果开刀做手术,要3个多月才能康复,诊疗费用估计得10万元以上。我们对患者进行的是保守治疗,不用开刀,配合内服外敷的药剂,患者1个月就能康复,诊疗费用只有2万元左右。”
阿其拉吐是国家非遗项目蒙医整骨术的第五代传承人。在征得同意后,记者观摩了阿其拉吐治疗一名长期颈椎疼痛患者的过程。
“按的时候会有些疼,但几分钟就能给你按好。隔几天治疗一次,一共治疗三次效果能达到最好。”阿其拉吐一边按压患者颈部周围的肌肉和穴位,一边解说着。
“啊,真的一点儿也不疼了。”推拿结束后,患者尝试着拉伸颈部,对立竿见影的疗效赞叹不已。
“蒙医的绝活儿可多了!”阿其拉吐告诉记者,比如,他能只通过推拿点穴,就使一些肾结石患者在短时间内通过排遗排出结石。
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蒙医药有着独到的疗效。在通辽市,蒙医药的影响力和群众认可度不断提升,蒙医医疗机构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这几年,医院服务环境和口碑持续提升,营收额年均增长在20%以上。”通辽市蒙医医院院长包桂英告诉记者。
医院将于2026年整体搬入新址,届时床位将由现在的200多张增加到600多张,医院职工也力争由现在的290多人逐步扩招到800多人。
“新址是按三甲医院标准建设的。”包桂英介绍:“今后,我们将在保留特色科室的同时加强学科建设,拆分和新建部分科室,引进蒙医传统疗法技术人才。”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中医(蒙医)医疗机构194所,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蒙)医科,13家二级以上中医(蒙医)医院建立了“治未病”中心(科)和康复中心(科),现有国家级中医(蒙医)重点专科6个、自治区级中医(蒙医)重点专科29个,明确蒙医实用诊疗技术11类101种。
记者还了解到,为满足基层中医(蒙医)人才需求,通辽市卫生健康委近几年连续举办中医(蒙医)适宜技术培训班。
“培训项目包括中医康复、推拿,蒙医乌拉灸疗术等20多种,2023年有1311人获得了基层中医(蒙医)适宜技术合格证书。”通辽市中药产业发展办公室三级调研员白武龙介绍: “培训合格的学员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依法行医执业。”
厚积薄发的蒙医药科研
如果说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物馆呈现的是蒙医药的历史经纬,那么同一个校园里蒙医药学院的实验室,呈现的就是蒙医药现代化的一面。
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的实验室里,学生正在仔细比对样品。(摄影:尹伟光)
走进一间间实验室,身穿白大褂的师生穿梭忙碌于各种现代化仪器之间。作为国内唯一以蒙药为研究方向的中药学博士点,这里汇聚着科研力量的精华,预示着蒙医药产业的未来。
“这是拉喜那木吉拉院长牵头的文冠树非药用部位开发项目。”副院长辛颖指着试验台上的一排包装好的样品介绍道:“蒙医传统上把文冠树的茎干入药,我们尝试用它的果实、种子等部位提取加工神经酸油、精油、香水、茶叶、枕头籽等保健品,提升文冠树的附加值。”
“这是王青虎教授牵头的项目,从草本植物小白蒿中提取挥发油,制成鼻炎喷雾剂,目前处于中试阶段,现在准备申报健字号。”“这幅展板上是砂引草,其有效成分能促进伤口愈合、对抗手足口病,目前探索的开发方向包括溃疡散、创可贴等。”辛颖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依托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蒙)药资源开发集成攻关大平台等科研平台,蒙医药学院累计获准各类科学研究项目300余项,涉及药品和保健品新品开发、现有成药工艺更正、饮片炮制工艺规范、特色蒙药材种植技术规程、基原复杂蒙药品种文献整理、同一蒙药材使用合理性评价、疾病机理模型建构等课题,指向的都是蒙医药产业当前的痛点、难点、瓶颈问题。
随后我们来到通辽市市场检验检测中心的三楼,蒙医药学院与检测中心共建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蒙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这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顾名思义,能给当地药企、药农和科研单位在家门口提供权威的质量认证服务,可以说,它在通辽市蒙医药产业中发挥着“定盘星”的作用。
实验室承担着蒙药资源质量评价、蒙药复方制剂质量评价、蒙药临床疗效与安全评价、蒙药创新药物研发、蒙药监管科学研究等职能。
“截至2023年11月,我们全年一共检测了500多批次的药材和成药。”检测中心中药室副主任孔德娟介绍。
在一间实验室里,孔德娟还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由本单位科研人员开发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连接着实验室的各种检测仪器,能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合成检验记录和报告。
“薄层、色谱、水分、灰分、崩解,只要扫产品上附着的二维码,就能查到各项原始检验记录,我们这个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孔德娟自豪地说。
正在成长的蒙医制药
走在药香扑鼻的走廊里,右手边的窗内是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投用的自动化丸剂生产车间。
“我们公司的拳头产品,像珍宝丸、红花十三味清肝丸,都是在这儿生产的。”公司行政总监王春志介绍。
而在走廊的左手边,一墙之隔的是公司的老厂房,王春志说,那里分成了一个个隔间,用来生产丸剂之外的其他制剂,以半手工生产为主。
通辽市现有蒙成药生产企业3家,产量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尽管占据了行业头部,但纵向对比,蒙成药企业体量仍显不足。蒙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蒙成药生产企业,年产能仅1000吨。
自治区药监局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全区有62家中(蒙)药生产企业,占全区生物医药企业的半数以上,但这62家企业的产值加起来只占全区生物医药企业产值的15%。
蒙医药产业的规模扩张,无疑受到蒙药产能和品种的制约。
“产品其实不愁销路,目前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开工不足,主要是因为原料药材不足,比如很多种蒙成药必须用到的人工麝香,全国只有一个厂生产,每批只能进个几十公斤,用完了就只能停工。”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经理刘庆玲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小批量自制药剂在蒙医医疗机构中十分普遍。
“蒙医临床用药里,医疗机构自制药剂一般占到一半左右。”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药制剂中心车间主任包玉秋告诉记者。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药制剂中心,一个个小药瓶在流水线上排队“前进”。(摄影:尹伟光)
包玉秋所在的制剂中心,是全区首家达到GMP标准的医院制剂中心。在这里,净化空调系统、纯化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日夜不停地运转,提供着对标制药厂的生产环境。不大的外包装车间内,一个个小药瓶在流水线上排队“前进”,纸壳包装近似市面上的成药,但背面的药品说明下标注着“本制剂仅限在本医疗机构使用”字样。中心可配制蒙药200多种,年产能60吨,称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院内自制药剂,一部分是市场上有,但自制成本更低,另一部分是市场上没有,只能自制。”包玉秋说。
辛颖则表示,药剂按医院院内制剂申报,相比企业申报药品批准文号,耗时更短,程序也更简单。
目前,通辽市的蒙药批准文号只有169个,内蒙古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蒙药品种只有2个,比起多达上千种的院内蒙药制剂,只能算冰山一角。
2023年,国家发布了第二批古代经典名方,其中包含蒙医药方剂34首。按照有关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经典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无需临床试验。
“要开发这些经典名方,需要先经过文献考证和其他论证研究,实现方剂的标准化。目前,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准备与我校和江西中医药大学合作,选择其中3个方子进行开发。”辛颖说。
蓝图绘就的蒙医药产业链
在蒙药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公司每年在区内外举办数百场蒙医药交流会、推广会、培训会。王春志等人还向记者介绍了公司打造4A级景区旅游工厂、建设蒙医疗术康养中心的规划。
通辽市蒙医医院的五味甘露药浴区。(摄影:尹伟光)
在通辽市蒙医医院,包桂英告诉记者,医院新址的600多张床位中,将有300多张属于二期工程的治未病中心,专门用于乌拉灸、五味甘露药浴、沙浴疗法、安代舞疗法等康养项目。
据白武龙介绍,通辽市还将与山东扁鹊中医药集团合作,在道地药材产区建设中药材数字“产地仓”,打造集标准化种植管理、产销精准对接、产地入仓储存、产区直供、全程可追溯体系于一体的中蒙药材数字化服务平台。
……
在通辽,蒙医药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业,不约而同地为融合发展布局,为延链补链强链努力。
与此同时,顶层设计也走在了前列。2019年,通辽市成立了中药产业发展办公室,这是全区首个市一级的蒙医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整合全市中药(蒙药)产业资源,建立统一发展平台。市政府建立通辽市蒙药保护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全市蒙药保护与发展,集中解决蒙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2023年12月7日,通辽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创新年暨冬季会战动员部署会议,明确了“形成超过150亿规模的中医药蒙医药产业集群”的目标。
2022年,全市蒙医药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产值45亿元。在此基础上,通辽市提出规划,到2025年,完成百万亩药材资源基地建设,使药材种植产值达到15亿元,成药生产产值达到75亿元,药材流通产值超过20亿元,医疗产值达到10亿元,文旅康养等延伸产业产值超过30亿元,成为辐射东北亚地区最具规模和最有影响力的蒙医药研发中心、产业中心和药材交易物流中心。
从“一株草”走向“一条链”,在通辽,一条涵盖特色诊疗、康养、药材种植、成药生产、旅游管理、商业推广的现代化蒙医药全产业链正在茁壮成长。现代化的“中国蒙医药之都”,时刻准备着崛起。(实践全媒体记者 高旭天 尹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