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赓续“牧区大寨”精神 各族群众共筑团结家园

2025年10月17日 10:32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金秋时节,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草原铺金、牧歌悠扬。10月10日,走进牧区大寨博物馆,铲除“醉马草”的镰刀、“前挡后拉”治沙法用过的铁锹、当年扎草方格的麦草束静静陈列,300余件展品串联起各族群众携手治沙的奋斗历程,也让“改造沙漠,建设草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牧区大寨”精神,在新时代民族团结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回溯六十余载,乌审召的变迁始终与“团结”二字紧密相连。20世纪50年代,面对黄沙漫卷的恶劣环境,以治沙女杰宝日勒岱为代表的各族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向沙漠宣战,带着沙蒿苗蹚沙开路,扛着铁锹在沙地上搭建草库伦,在“浩如瀚海”的毛乌素沙地种下第一片绿。1965年,乌审召被命名为“牧区大寨”,《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其奋斗事迹,这份团结协作,从此成为刻在乌审召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

 

  如今,这份精神在治沙护绿的实践中代代相传。在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草场上,牧民巴图与护林员李建军的身影,常在夕阳下忙碌。巴图熟悉沙地植被生长规律,李建军擅长沙障维护技术,两人搭档检查植被、修补沙障,多年来共同守护着2000多亩治沙成果。“从宝日勒岱那辈人开始,这里的树都是各族群众一起栽的,这绿就是团结的颜色。”巴图的话,道出了乌审召人对精神传承的深刻理解。

 

  “造林大户”吉日嘎拉图一家四代的坚守更为动人。41年来,他带着家人在沙地上持续植树、不懈治理,让1.2万亩荒沙渐渐变成林海。作为“牧区大寨”生态教育基地的志愿者,他常给中小学生讲述治沙故事:“过去风沙能埋了蒙古包,现在各族人民一起种树,沙退了、草绿了,日子才有了奔头。”

 

  在该基地,像吉日嘎拉图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从事志愿服务16年的“内蒙古三八红旗手”方秀兰、走村入户调解矛盾的老支书吉格吉扎布,他们用亲身经历讲述“牧区大寨”故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精神传承不仅护佑了绿水青山,更激活了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在巴音希里嘎查牧民达楞太的奶牛养殖场里,青贮饲料堆满棚圈,他笑着算起增收账:“以前鲜奶卖不上价,加入产业化联合体后,企业不仅上门收购牛奶,还教我们技术,我家一年多挣2万多元。”牧民增收的背后,是内蒙古牧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成立的“鄂尔多斯传统奶制品产业化联合体”与行业协会搭建起的产业协作平台。

 

  “我们要让农牧民都能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内蒙古牧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敖特根脑儿布介绍,联合体创新打造“中央厨房+养殖基地”模式,组织技术员下乡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公司员工上门检测鲜奶品质,通过“统一收购、统一标准、统一加工”,解决了牧民们分散养殖面临的销售难、技术缺等痛点。目前,联合体已带动500户农牧民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年增收2.1万元。

 

  生态向好、产业兴旺,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召镇累计完成重点公益林管护70.15万亩、植树造林4.3万亩,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较2012年末分别增长9.03%、4.48%。在2023年推进的43万亩裸露沙地治理项目中,100余户各族群众组成“植绿大军”,春季铺沙障、秋季种树苗,在共同劳动中加深情谊。

 

  治沙人仍在播绿,产业基地里各族群众并肩前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鄂尔多斯落地生根,乌审召镇各族群众用实践绘就了新时代团结奋进的好图景。

 

  

责任编辑:吴乐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