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是上世纪60年代,内蒙古大草原向党中央许下的承诺。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这是爱的传递,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6月25日,由兴安盟科右前旗委组织部指导、创编,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干部演绎的红色情景剧——《乌兰河畔的红树林》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玛拉沁乐园演艺厅内上演。
一部情景剧,演绎中华情。该剧讲述了一个成长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南方少年席海涛融入草原、热爱草原,最后选择扎根在草原的温情故事。剧中宝音、诺日玛夫妇为培养这位“国家的孩子”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哪怕让自己的亲生女儿辍学,也依旧坚持着将席海涛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席海涛也用实际行动回报这片大草原,回报党和政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新中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情况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动请缨,将来自上海、安徽、常州等地的3000余名孤儿分批次接到内蒙古。自身并不宽裕的内蒙古人民,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余名嗷嗷待哺的小生命……这是爱的传递,更是民族团结的佳话。
又是石榴花开季。
放眼兴安大地,一派生机盎然。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错落有致的亮丽民居、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在团结和睦的“大家庭”里,140万兴安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近年来,兴安盟连续两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并被确定为内蒙古打造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试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持续贡献兴安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