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王虎根,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包头分局五当召管理站一名普通的护林员。25载春秋,9000多个日夜,他将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默默交付给大青山连绵的林海,成为山里名副其实的“活地图”与“移动灯塔”。青丝变作白发,他始终守护着脚下这19万亩绿色山河,先后获评“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
清晨7点,大青山还笼罩在薄雾中,王虎根已经收拾好巡山的行囊。迷彩服的袖口磨得发白,登山鞋的鞋底沾着昨日的泥土,他仔细检查着背包里的装备:水壶、干粮、望远镜、记录本,还有给山里老乡捎带的降压药。这些物品陪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巡山的日子,见证着他守护这片山林的每一天。
一个人,一座山
早上8点,车子在蜿蜒的山口停稳。王虎根利落地跳下车,背起装备,转身踏入莽莽群山。眼前是连绵的石山,嶙峋乱石铺满山坡,他却如履平地,在石缝与陡坡间灵活穿行。
20多年的巡护生涯,早已把他的脚步打磨得又快又稳。他熟悉这里的每一道沟坎、每一片林子,仿佛与这座大山血脉相连,有着说不出的默契。

王虎根久久凝视着自己写下的宣传标语。(摄影:赛娜)
“我是2000年入的行,在九原区守护平原林地。2003年一来石拐区,就被这片群山震住了。”站在如今郁郁葱葱的山坡上,王虎根回忆,“和老家完全不一样,陌生的山野让我心里既好奇又发慌。那时山上还看得到不少黄土,光秃秃的。哪能想到,从2000年算起,20多年过去,这片山竟能变得这么绿、这么密。”
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当召管理站(林场)管辖区域76.03万亩,王虎根负责的管护区北接固阳县,东邻土默特右旗,是整个区域中最偏远、交通最不便的地带。
“最初几年,从管理站到绍卜亥东沟的30多公里全是河槽路,要想巡查人工油松林的生长情况,需要徒步4个多小时才能进入核心区。”王虎根回忆,累了饿了,就找个地方坐下吃几口干粮,歇歇脚再继续赶路。
护林员的工作,最难熬的是孤独。茂密的山林中,手机常年没有信号,人一旦进山,就仿佛与世隔绝。王虎根还记得最初的那些夜晚,独自住在管护站里,“风大的时候,松涛声像千军万马奔腾,还夹杂着不知名野兽的嚎叫,让人毛骨悚然。”

王虎根查看油松长势。(摄影:黄瑞)
一个人走在空寂的山谷里,他渐渐学会了跟大山说话。“看见松鼠窜过,我就喊它慢点跑;遇到长得好的油松,就拍拍树干夸两句。有时看见小树长高了,还会用方言笑骂一句:‘你个灰猴,又长高了!’”这些看似滑稽的举动,成了他在深山里排解孤独的最好方式。
那时的巡山路,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惊险。河槽里满是洪水冲来的碎石,山坡上的羊肠小道最陡处有十多米高,一不留神就可能摔下去;遇上“太阳雨”更危险,前一秒还晴空万里,后一秒山上的洪水就顺着河槽冲下来。
“那时候的场面真是,车在前面跑,水在后面追,吓得心都要跳出来了。”王虎根笑着说,城里人花钱玩“绝地探险”,他天天在山里“免费体验”。
只是这份特殊的“体验”里,始终藏着一个护林员沉甸甸的责任。
山中无岁月,林海寄情深
“这是獾子的脚印,看样子昨晚刚从这里经过;那边树上有啄木鸟新啄的洞;那片樟子松是2005年栽的,现在都有碗口粗了……”穿行在林间,王虎根如数家珍。对他来说,这片森林里的每一处痕迹、每一棵树,都像是自己亲手抚育的孩子,承载着他20多年的心血与牵挂。
正午时分,王虎根巡至绍卜亥嘎查东沟格尔兔的山沟。望着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人工林,王虎根目光深远。
王虎根远眺山林。黄瑞 摄
“这片人工林有3000多亩,是上世纪70年代,老一辈林业工人用肩膀把树苗一捆一捆扛上60多米高的山坡,一担一担挑水浇灌出来的。”他语气低沉,带着深深的敬意,“每次走进这片林子,想到当年种树的艰难,心里就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动”。
他微微仰头,目光掠过层层树梢,“内蒙古的生态好不好,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护林员,但也感到责任在肩、义不容辞。”
怀着这样的信念,无论季节如何轮转,王虎根巡山的脚步从未停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到防火关键期,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每年长达8个多月的防火期里,他像一颗永不松懈的螺丝钉,24小时随时待命。
清明时节,他守在坟山苦口婆心地劝阻村民,不要野外用火;除夕之夜,他带着队员在山里扑救火险直至凌晨。这些本该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却成了他最忙碌的时刻。

王虎根登上瞭望塔。(受访者供图)
而这份坚守的背后,是他对家人深深的亏欠。提到女儿,这位在山里什么困难都不怕的汉子,眼神一下子柔软下来。
王虎根回忆,记得有一年,女儿曾仰着稚嫩的小脸问他:“爸爸,为什么别人放假都能出去玩,你却不能?你要是休息,也可以带我出去玩呀。”
面对女儿天真的发问,王虎根轻声解释:“他们出去玩既累又要花钱,咱们不是都省下了吗?”说完,他自己心里却是一阵酸楚。
那些错过的家长会、失约的生日、难得团圆的春节,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他何尝不想多陪陪女儿,看着她一点点长大?但他深知,作为一名护林员,守护这片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这其中,也包括他最深爱的家人。
从独行到同行,万木成林守青山
20多年前,村里人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大家守着“靠山吃山”的老观念,总觉得保护林木会影响放牧、减少收入。那会儿,村民不太配合护林员的工作,甚至时不时给护林员出难题。
王虎根回忆,当上护林员后,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村里每户几口人、孩子在哪儿上学、有谁在外打工……他都记在心里。他说:“只有摸清村情民情,才能做好党的政策宣传,把护林防火工作落到实处。”

王虎根向村民宣传防火知识。(受访者供图)
了解到有些村民出行不便,王虎根还主动当起了“采购员”。每次下山前,他总会挨家询问需要捎带什么生活用品,下次巡山时便一一送到村民手中。无论是复印证件、协助办理低保,还是其他力所能及的事,他都尽心尽力,从不推辞。
护林工作难免与村民利益产生冲突,但王虎根从不急躁,他坐到村民中间,一边拉家常,一边把党的政策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向村民娓娓道来。
日复一日的真诚相处,渐渐改变了村民的观念。大家开始自觉控制养殖数量,积极配合禁牧工作,甚至主动当起了王虎根的“护林小助手”。无论是发现陌生人进山,还是察觉火灾隐患、虫害征兆,村民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他。渐渐地,大家都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靠山吃山”,首先得把山护好。
薛德利是附近村民,常听王虎根念叨“保护这片林子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珠子”。听得多了,心里也慢慢有了触动。因为熟悉周边环境,今年5月,他主动申请成为护林员,跟着王虎根一起巡山。
“这活儿挺好的,离家近,还能为保护环境出点力。”薛德利笑着说,“以前总觉得保护林子是别人的事,现在自己也成了护林员,才真正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分量。看着这片山一天比一天绿,心里特别踏实。”
王虎根“忠诚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如涟漪般扩散开来,感染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和管理站的同事。大家自觉以他为标杆,认真巡护每一座山,守护每一片林。
“王虎根同志做事认真,凡事都特别细致。”护林员韩金柱由衷地说,“我们有不懂的,他总会毫无保留地耐心讲解。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主动伸出援手。他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25载春秋,王虎根用脚步丈量初心,用坚守传递使命,让守护绿水青山从一个人的执着,化作一群人的共同追求。
记者手记:
跟随王虎根巡山的一天,让记者看到了护林员对大山最执着的坚守。没有轰轰烈烈,只有日复一日的脚步;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山林深沉的爱。
25年,让青丝成白发,也让荒坡变林海。王虎根的故事,写在磨破的胶鞋上,藏在记满琐事的笔记本里,融在与村民唠家常的话语中。他是千千万万基层护林员的缩影,用最朴素的坚守,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采访结束时,王虎根说:“我没做什么大事,就是守着这片山。”可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守着”,让平凡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向每一位像王虎根一样的守护者致敬,他们,是大山里最动人的风景。
(实践全媒体记者 赛娜 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