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大力发展富碳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碳中和

2021年03月19日 11:33 来源: 作者:

  近年来,碳排放、碳达峰和碳中和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内蒙古自治区两会期间,内蒙古政协委员郭晓东采访了内蒙古农牧厅副厅长赵永华同志并发表《发展富碳农业 内蒙古促进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一文,报道发出后,引起强列反响。近日,内蒙古政协委员、中国观网华北区总裁郭晓冬围绕推广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发展富碳农业等问题,再次对赵永华和李志根两位同志进行了采访。

 

  郭晓东:为什么国际社会对碳排放问题高度关注,我国是如何落实的?

 

  赵永华: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使气候变化异常、规律失衡,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多,大家一致认为祸根是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导致的。2009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4年中美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方承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在2020年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郭晓东:二氧化碳用在农业上,有哪些作用?

 

  赵永华:种植业生产本质上就是二氧化碳加水在光合作用下生成植物体的过程。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空气,相对农作物最适宜的浓度为1000一1400ppm,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400ppm(0.04%),只能满足作物生长的1/2一1/3,致使作物处于碳饥饿状态。特别是温室大棚,由于通风受阻,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较大。有机肥施的多,土壤中细菌的呼吸以及对有机肥的分解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多,早晨二氧化碳浓度最高,能达到1300ppm,太阳出来后,光合作用使温室大棚中二氧化碳迅速下降,一小时就和大气中的含量相近,之后逐渐下降至200一300ppm,到了中午二氧化碳浓度最低,达到100一200ppm,低于80一120ppm就到了补偿点,作物就吸收不到二氧化碳了。无土栽培中有机肥少,早晨二氧化碳浓度只有500ppm,太阳出来后,下降得更快。以上数据说明:温室大棚长期处于“碳饥饿”,即“营养不良”状态。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以有效地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二氧化碳不足的瓶颈问题,作用非常显著。

 

  郭晓东: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用在农业上,发展富碳农业、农业碳中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推广起来这么难?

 

  李志根:要想让农民温室大棚用上二氧化碳,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还需要政府补贴搞试验示范点,单纯的市场化运行推广得很慢。

 

  赵永华:是的,二氧化碳在农业上使用是一项新技术,任何新技术的推广总得让大家有个认知过程。首先需要政府的推动。当初化肥、地膜的推广就是这样,最初搞实验、做试点,问农民效果怎么样?农民们都说好,能增产,却不花钱购买。直到政府补贴抓试验示范点,召开现场观摩会大力推广后,农民这才真正认识到化肥、地膜的重要性,不用政府补贴农民自己掏钱买,用化肥、地膜才成为一种耕种习惯和耕作模式。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的推广也要走这条路,需要遵照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的规律。

 

  郭晓东:农业上使用二氧化碳效果怎么样,能产生哪些作用?

 

  赵永华:农业生产就是作物通过吸收水、二氧化碳和氮磷钾等肥料,在光合作用下形成有机物的过程。其中,二氧化碳和水占95%,氮磷钾占不到4%,其它14种中微量元素占1%左右。作物由靠自然降雨到人工灌溉产量提高1一5倍。以呼和浩特为例,旱地小麦亩产200一300斤,水地小麦亩产1000斤。旱地小麦7月份收割,自然降雨量250一300毫米,人工灌溉3一4次,每次按相当于100毫米计算,达到650一700毫米,产量达到1000斤。即增加1倍多的水,产量提高1一5倍,灌溉后的小麦籽粒更饱满。氮磷钾仅占作物的4%,但施不施肥产量差50%,上世纪化肥工业发展也促进了农作物的大幅度增产。

 

  从发明温室大棚科研人员就研究提高产量的办法,大家一致认为提高产量二氧化碳是关键,日本燃烧白煤油,荷兰、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燃烧天然气为温室增加二氧化碳。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等地的科研人员也研究了多种为温室增加二氧化碳的增产办法。

 

  赵永华:増施二氧化碳的好处很多:

 

  一、减少农药50-60%,确保食品安全。增施二氧化碳,使作物生长健壮、抗病力增强,而没增施二氧化碳的作物生长瘦弱,抗病能力差。而且増施二氧化碳后,农药用量会进一步减少,甚至有些品种完全可以实现零农药。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提高和销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増施二氧化碳,增产作用显著,经济效益增加。增施二氧化碳气肥,解决了设施农业生产中二氧化碳不足的瓶颈问题,增产作用非常显著。

 

  三、农产品干物质含量、含糖量提高,产品口感好,储存时间延长,产品的售价和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四、促进根系发达,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在增施二氧化碳后,作物生长健壮,植株粗壮,可防止头重脚轻而倒伏,作物收获后,留在土壤中的根系腐烂形成的有机质多,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质量。

 

  郭晓东:您一直是行政领导,为什么对富碳农业、农业碳中和,二氧化碳增施研究得这么深入?

 

  赵永华:2003—2012年期间,我在乌兰察布市任副市长,通过调查获悉一亩旱地收入200元,一亩水地收入2000元,一亩温室收入20000元,于是号召各旗县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最初温室建起来效益并不理想,随即我召集科技人员召开座谈讨论会,下到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大家认为温室内二氧化碳严重短缺,导致温室内蔬菜产量偏低,品质也不高。当时国内增施二氧化碳的方法是硫酸加碳铵,因硫酸腐蚀性强,属危险品,不敢推广。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查找了大量资料,深入研究二氧化碳的增施利用等问题,取得很大的收获。

 

  郭晓东:二氧化碳不仅在农业上的使用如此出色,对于节能环保也意义重大,推广这项技术您有怎样的建议?

 

  李志根:二氧化碳气肥(干冰)技术,是解决二氧化碳废气再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好办法,是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力举措,二氧化碳废气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积极探索我区二氧化碳气肥(干冰),发展富碳农业意义深远而重大。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扶持发展二氧化碳气肥技术相关政策,并筹备组建实施这一变废为宝,造福子孙的相关部门和专业公司。

责任编辑:宝鹿尔其其格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