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山川起翠屏 幸福踏歌来——我区“十三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20年10月12日 16:57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青山绿水价值几何?

 

  今年9月,内蒙古首次对外发布全区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2019年,内蒙古生态产品总值44760.75亿元,是地区生产总值的2.6倍,生态功能远远大于生产功能。2015年到2019年,全区生态产品总值增加5410.1亿元,增幅13.75%。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5年来,草原儿女一路逐绿前行,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绿色基因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回眸时光,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铢积寸累。“十三五”期间,年均造林绿化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提高,荒漠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9年,全区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89.6%,提前完成“十三五”二氧化硫、氨氮减排任务,一幅天蓝水碧、地绿人宜的新画卷正在北疆大地舒展。

 

  找对“支撑点”:凝聚绿色之力 夯实发展之基 

 

  内蒙古可以这样赞美:这是一片多彩的土地,草原辽阔,农田肥沃,林海苍茫;这是一片传奇的家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能源充沛,矿藏富集,百业俱兴。

 

  内蒙古也可以这样描述:这里风沙干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境内分布着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占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5;地跨“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片土地上,各族干部群众与风沙搏斗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不治沙的企业一律不要!”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工业园区负责人斩钉截铁地表明,防风固沙才是磴口县的首要任务。

 

  巴彦淖尔市对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始于1951年,但吸引大批投资者来这里开荒种地的还是近些年。他们根据乌兰布和沙区土地利用现状,将沙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中优化开发区面积164万亩,目前引进的治沙企业主要集中在该区域内。

 

  走进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漫漫黄沙上是一片片犹如防风铠甲的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几年的光伏治沙建设,不仅让这里的沙漠“穿上了绿装”,还成了“流金淌银的聚宝盆”。

 

  “我以前是失地农民,现在仅维护光伏板下的草场,和老伴一个月就有5000元收入,不用找孩子们要钱花了。”牧民张耀清笑得很满足。

 

  不止是乌兰布和沙漠,放眼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凝聚绿色之力,夯实发展之基,担起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

 

  “十三五”期间,我区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重点工程,走出一条大工程带动大治理的防沙治沙之路。

 

  再难,树都能一棵棵种出来;再难,绿色奇迹都能一步步干出来。青山披翠,碧水蜿蜒,一道横跨祖国北方的万里绿色长城正在有序建成。

 

  探寻“公约数”:保护中发展 发展中保护 

 

  今年9月20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陕西榆林沿黄城市第四次联席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发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倡议书》,携手治理工农业生产向黄河排污,建设绿色产业带。

 

  沿黄流域,是内蒙古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崛起了“呼包鄂”城市群。全区75%的发电量、80%的炼钢和50%的有色金属,绝大部分煤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建材、大数据等产业均集中于此。

 

  然而,内蒙古却在这片区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遏制工业和农业排污。

 

  今年8月,黄河岸边运行了近20年的准格尔小机组电厂全部拆除。同时,达拉特电厂单机100万千瓦的节水环保机组正在开工建设;

 

  在乌海市骆驼山矿区,以往散乱堆放、任其自燃的渣山被重新规整,原本黑色的矿渣已重新覆土,并种上了植被,满山细密的青草绿意盎然;

 

  巴彦淖尔市强力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塞外明珠”乌梁素海正在“返老还童”……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绿色账才是最划算的发展账。黄河几字弯的改头换面,正是内蒙古转变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读懂绿水青山“重量”后的内蒙古人步履铿锵。

 

  ——高屋建瓴全面部署。建立完善河长制湖长制,为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明确生态“管家”;10.2亿亩草场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并严守“三区三线”。

 

  ——体制改革成果显著。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102个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严肃法纪重拳出击。执行越来越严的生态保护执法监管,开展毁林开垦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毁草开垦专项整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

 

  这5年,无疑是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的5年。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在有序铺开。

 

  瞄准“转换点”: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刚过中秋,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赛罕塔拉嘎查牧民恩克都布兴和就在自家牧场上忙乎开了。

 

  “我家严格执行草畜平衡政策,平均每20亩草场养1只羊,打下来的牧草足够过冬啦!”他笑得一脸灿烂。

 

   一直以来,乌兰镇依靠发展养殖业增收,但粗放的养殖模式对生态破坏严重。近年来,乌兰镇痛定思痛,决定整合农村牧区资源,建立肉羊产业联合体。通过嘎查党支部引领带动、企业管理运营、畜种改良和开展严格的禁牧禁垦等方式,草原生态得到了逐步改善。

 

  从传统放牧到以草定畜,从粗放式放养到精细化圈养,乌兰镇迈出生态美助力百姓富的稳健步伐。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该镇积极探索肉羊产业联合体养殖模式,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农牧户”的运作方式,有效带动脱贫户30户77人、边缘户1人、牧户150户,参与的嘎查村每年增收10万元。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内蒙古瞄准“两山”理论“转换点”,借力“生态+”,从变拼资源到吃“生态饭”,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大地,让越来越多像乌兰镇一样的小村小镇尝到了甜头。

 

  “这些梭梭是我家的‘金蛋蛋’,抵挡风沙,还能挣钱。去年我家收获3000多公斤肉苁蓉,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干活间歇,郭新军望着眼前的梭梭林,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露出微笑。

 

  这片有1万多亩的梭梭林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哈图呼都格嘎查,是郭新军一家承包多年的林地和草场。

 

  “我们侧重推广梭梭嫁接肉苁蓉、白刺嫁接锁阳的技术,农牧民种的树能产出名贵中药材,有了收入,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

 

  从满眼黄沙的不毛之地到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这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多赢的生态账。2019年,我区林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1080元,形成了荒漠化防治与产业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的良性互动局面。

 

  山川起翠屏,幸福踏歌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草原儿女持之以恒地探寻着、坚持着、创新着。

责任编辑:高欣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