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乡村的华丽蝶变

2020年07月24日 09:45 来源:兴安日报 作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近年来,兴安盟扎赉特旗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升级。

 

  火红七月,兴安大地水草丰美、风景怡人。本报“六山六水看兴安”采访组来到大美扎赉特,看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巴彦乌兰苏木巴彦塔拉嘎查、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新林镇振兴村等多个嘎查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自治区级美丽乡村。乡村道路更加平坦、百姓文明程度日渐提高、产业发展持续繁荣,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扎赉特旗大地徐徐展开。

 

  为农村环境“洗脸”打造宜居乡村 

 

  走进音德尔镇红卫村,随处可见整洁的院落、干净的道路以及修剪一新的花草树木。可就在前些年,这里的环境并不如人意,进村道路狭窄,自行车都难以行进。

 

  这种状况到2015年有了转变。红卫村于2015年正式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功完成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院墙、统一房屋、统一颜色、统一大门、统一道路和统一绿化的“六个统一”标准进行建设。新建、改造房屋113户,改建自来水219户,加宽水泥路面1350延长米,铺设人行道15000平方米,安装节能路灯233盏,建红砖围墙7000米,新建庭院花墙1万米,硬化庭院18500平方米。建设600平方米综合服务体,包括村委会、图书室、学习大讲堂等设施,该服务体形成党务服务、村务服务、便民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化和人性化的服务新格局。2016年底建设完成后,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满意度提高,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村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以前村里路边上都能看到垃圾,现在全村都通了水泥路,又新建了文化广场,村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老百姓不会乱扔垃圾了,村民都有了一种幸福感。”村民陈海结说,之前她住的是土房,2015年经过改造才住上了砖房,在这个村生活40多年了,变化真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如今的巴彦乌兰苏木巴彦塔拉嘎查,依靠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收获了大批“粉丝”。

 

  俯瞰碧波荡漾的绰尔河水,远眺郁郁葱葱百花竞放的生态美景,不时还能听见叮咚的水声。在巴彦塔拉景区内,记者对眼前的美景叹为观止,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作“玉珠落盘,银河九天”。

 

  绿色是巴彦塔拉嘎查的底色和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巴彦塔拉嘎查实现绿色发展的根基和命脉。2018年,巴彦塔拉嘎查依托巴彦塔拉景区开始发展民俗旅游,将民族文化和生态景观完美融合。2019年,在原有的配套设施基础上进行完善,建设民俗露天演出舞台、独具特色的民宿小木屋和餐饮蒙古包,打造了集餐饮、住宿、会议、演出、宴会及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通过该景区可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形成全域发展格局。“巴彦塔拉嘎查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如何更好地利用是我们重点要考虑的。现在景区已经形成规模,可实现日接待游客3000人,可一次性接待20人住宿、120人就餐。游客多了,自然会带来一些新理念、新思想,嘎查居民也会增长见识、转变陈旧观念,居民满意度提高了,嘎查也慢慢从落后到被人喜爱了。”巴彦塔拉嘎查的嘎查达陈海胜告诉记者,巴彦塔拉嘎查也是被称为“金色哈达旅游线”的“神山—巴彦乌兰苏木—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线路的必经之地,将来必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说起巴彦塔拉嘎查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胡腊月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了。今年80岁的胡腊月已经在巴彦塔拉嘎查生活近40年,随着她的讲述,记者的思绪好像也跟着飘回了那个年代。胡腊月说,她是44岁时搬到巴彦塔拉嘎查来的,当年,老两口带着8个孩子,赶着马车,75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三天两夜,碰到路不通的地段还要合力将马车抬过去。她说,那时候还没有嘎查,只有10多户人家,住着地窨子,生活苦啊!慢慢地聊到了现在的生活,她舒心地笑了:“还好都扛过来了,终于迎来了好生活。2015年,我家盖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现在没事儿的时候还能去景区溜达溜达。这日子,真是没想到能这么好啊!”胡腊月的经历不是个例,嘎查还有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由苦到甜的村民,他们都是巴彦塔拉嘎查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和守望者。

 

   为农民精神“洗礼”打造美德乡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有一点要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在此基础上的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的也不仅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重要的是需要弘扬良好社会风气,塑造美的心灵,建设真正属于广大群众自己的精神家园。

 

  阿拉达尔吐苏木沙日格台嘎查把尊重传统乡风民俗与提倡移风易俗相结合,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倡导婚事新办、白事简办,厚养薄葬,树立文明新风尚,告别陈规旧习。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自觉抵制奢侈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狠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弘扬新风正气,群众也大力支持这种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的行为,在沙日格台嘎查掀起了文明之风。同时,沙日格台嘎査以挖掘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为依托,评选出辛格日勒图、张宝龙、徐荷叶、包苏雅拉图等一大批典型人物,提升群众孝老爱亲和诚实守信意识,以实践活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就要实现啦!”村民华成林从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如今的预备党员,可以说是沙日格台嘎查变化的最好证明。2016年,华成林成功脱贫。脱贫后他没有止步,而是继续追求更高的境界。2019年12月,他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明年就是建党100年了,在这个时候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感觉很光荣。”华成林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华成林是沙日格台嘎查的“自主脱贫”典型,通过表彰,为全嘎查贫困户树立了榜样,营造了“我脱贫我光荣”的荣誉感,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红卫村通过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道德力量。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识与热情,净化了社会风气,树立了文明新风,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文明乡风逐渐落地生根。“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那咱就得响应号召啊,这利人利己的事儿没理由不积极啊。”白铁连2015年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有了这个荣誉,他更有劲头了,用他的话说,现在做啥都有人看着,更得好好表现了。据悉,现在红卫村全村70%为“最美家庭”,50%为“十星级文明户”。

 

  随着百姓文明程度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逐渐上涨。沙日格台嘎查将努图克民俗馆作为载体,向外地游客宣传本地文化,也供本地村民陶冶情操。天蓝色的外观、庄严的古铜色大门、充满着蒙古族特色的主体建筑,无一不彰显着努图克民俗馆的文化内涵。一旁的工作人员笑着说:“想了解沙日格台嘎查的发展史和民族文化的变迁,进去看看就知道了。”记者进去一看,果然如此。沿着一侧慢慢往里走,墙上的老照片和老物件仿佛会说话,从饮食起居、日常礼俗到宗教信仰,正慢慢为前来的人讲述着这里的悠久历史和喜人变化。沙日格台嘎查支部委员会工作人员陈浩斯巴牙向记者介绍,努图克民俗馆建成于2014年,内设20余个展区,共有120件陈列品,展示了原始古朴、独具特色的努图克民族文化,反映了在历史沿革中民风民情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过程。

 

  固定的文化场所有了,队伍建设也不能落下。2018年,沙日格台嘎查把零散的民间文艺人集合起来,成立了安代舞、马头琴、四胡三支文艺队伍。“队伍建成后,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遏制了农村赌博等不正之风,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队伍总负责人乔风说。红卫村也先后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一处2.5万平方米生态文化广场、一处45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和一处170平方米的农民小剧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挖掘乡土艺人,编排文艺节目,并充分利用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开展农牧民篮球邀请赛、文化演出等文体活动,组建了秧歌队、健美操队等文艺队伍,增强农村文化活力。

 

  为农业产业“洗牌”打造富裕乡村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有“外在美”,靠得住的产业才是乡村长久发展的有力支撑。

 

  沙日格台嘎查总人口1216人,姜跃成是“与众不同”的村民。原因是,姜跃成是嘎查唯一的汉族人,他是赤峰人,2004年跟随妻子来到沙日格台嘎查生活。“我刚来的时候,这个村的落后程度简直让我吃惊,街道破旧,环境卫生差。”姜跃成说,当时大家的温饱都成问题。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也都过上了好日子。小康,真的不远了。

 

  村民富裕了,集体经济也不能落后。为了进一步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级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夯实新农村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沙日格台嘎查于2019年成立肉牛养殖基地,承包给合作社后,每年收取场地费及分红资金共20万元。并结合肉牛发展,再发展蚯蚓养殖项目,对养殖粪污、废弃物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实现畜禽养殖—蚯蚓养殖加工—绿色农业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不仅符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对于净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红卫村通过招商引资成立米业公司和农机销售市场,不仅解决了30个以上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年还收取70万元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2013年,绰尔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占用红卫村集体土地400亩,补偿500余万元。2014年,红卫村买了300亩土地,一部分用来栽树,一部分用来流转,年收益20万元用作集体经济。此外,依托绰尔河水系资源,2015年,红卫村将7000亩土地进行旱改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种水田风险小、好管理、收益高,土地进行旱改水之后,老百姓真的受益了。就拿我来说吧,每亩比以前多赚3000元左右,几乎翻倍了。”说起这个,种植户徐福全脸上洋溢着笑容。

 

  2019年,巴彦塔拉嘎查试点了农业观光项目,2020年进行扩建。农业观光是嘎查实行农旅融合的一大举措,嘎查利用680亩土地种植了花卉和水果,打造“百花园”和“百果园”。陈海胜说:“发展农业观光不仅能够吸引游客,宣传我们的美景和文化,更能壮大集体经济,助推嘎查经济发展。”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移风易俗让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收获新动能、产业兴旺从规划走进现实,美丽乡村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回不去的故乡到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顺应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让老百姓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眼下的扎旗,正聚焦聚力乡村振兴,以扎实的业绩,为全盟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贡献更多的“扎赉特经验”。

责任编辑:高欣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