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胡一新:为中国面貌一新甘洒热血

2025年08月11日 10:44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元山子乡是红色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丰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这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革命烈士。胡一新就是其中的一员。

 

  8月6日,记者在位于元山子乡的胡一新广场中央看到,革命烈士胡一新的雕刻像面带微笑、表情温和。在该广场南段有一面红色主题文化墙,围绕丰川胡家、勤奋求学、弃笔从戎、心向延安、杀寇之战、永垂不朽等主题,讲述了胡一新烈士奋不顾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

 

  多年研究胡一新烈士事迹的丰镇市元山子乡党委二级主任科员杨孝堂说:“胡一新大学没毕业就参加了革命,为我们丰镇抗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元山子乡党委、政府加大力度挖掘红色资源、打造革命老区红色景点,元山子乡成了农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比较快的一个乡镇。”

 

  据史料记载:胡一新(1907.5—1940.11),乳名昌珍,原名胡佃敬,又名胡一廷,丰镇厅大庄科人,祖籍山西阳高县滴滴水村。

 

  清乾隆年间,口外丰镇厅放垦土地,三年免税赋,许多人便走西口谋生。胡一新的祖爷胡正和与哥哥胡正襄因生活所迫从阳高滴滴水村顺阳河来到丰镇厅的大庄科村。兄弟二人依靠木工、瓦工技艺有了不少积蓄,后购买了500余亩地,成为当地地主。

 

  胡一新从小聪慧好学,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艺文中学学习,次年又考入燕京大学深造。

 

  胡一新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了新思想,对马列主义和共产党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懂得了一些无产阶级革命的道理。读大学第二年时,家乡连续几年出现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收成减少,外加继母反对胡一新继续上学,他开始勤工俭学。这时他初步体验到劳动人民的艰辛,更加懂得了革命的道理,索性改名一新,意为革命成功,中国面貌一新。从此,他一直沿用胡一新的名字。胡一新勤工俭学坚持不到两年,因经济不济而辍学。

 

  辍学后,胡一新与燕京大学的进步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参加过阎锡山的晋军,考入过抗日将领冯玉祥在山西汾阳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

 

  1932年秋,经中共汾阳特委书记赵梅生介绍,中共汾阳特委批准胡一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月,胡一新受党派遣,秘密潜回家乡丰镇,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他还加入察绥抗日同盟军,参加了收复康保、宝昌、沽源等县和察北重镇多伦的战斗。后因抗日同盟军解体,胡一新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然后,他几经周折终于与中共西安市委取得了联系。1935年4月,他接到了中共西安市委的指示,让他带着市委的介绍信前去延安工作。

 

  去延安的路上,胡一新两次被国民党军队抓住充军,两次找准时机逃脱。身无分文的胡一新克服饥渴、重病等困难继续前行,终于到了延安瓦窑堡,与陕甘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到了延安后,胡一新因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又被隔离审查。面对种种挫折,胡一新从来没有退缩过,对革命的未来充满信心。

 

  1936年春,胡一新在瓦窑堡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恢复了他的党组织生活。

 

  1936年5月,胡一新奉命前往三边地区,深入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加入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参加了百灵庙战役。

 

  1937年9月,胡一新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共绥远省工委的指示,与张学年、石青山等人到清水河县开展工作,组建中共清水河县委员会,胡一新任县委书记。他们着手建立清水河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此外,胡一新还在晋绥边地区开展了宣传组织群众、传递党的方针和指示、建立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等众多工作。期间,他曾担任中共晋绥边特别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部长。

 

  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都需要大量经费,每当缺经费胡一新就回家里凑钱,他先后3次回家凑钱,甚至卖了自己家的耕地,拿回来的钱全部当作革命工作经费。

 

  1938年7月,晋绥边地区的地方武装空前壮大,中共晋绥特委决定将晋绥边地区所属的第5支队、8支队等队伍合编为统一的抗日武装,暂时定名为雁北6支队。不久,经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正式批准雁北6支队改称为八路军120师独立6支队,并任命刘华香为支队长、胡一新为政委。独立6支队成立一年多即进行了多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歼灭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挫败了日伪军侵略的嚣张气焰,开辟和巩固了晋绥边各抗日根据地。

 

  1939年10月间,日伪军分兵数路大举进犯晋绥边抗日根据地,每到一处便烧杀掳掠,群众多次要求独立6支队报仇。依据敌我形势,独立6支队决定首先打击杀虎口的日伪军。

 

  1939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四)10时许,胡一新率独立6支队骑兵营,夜袭右玉县杀虎口栅子外的日伪据点。在胡一新的指挥下,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杀虎口夜袭战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不幸的是,胡一新身负重伤。

 

  1940年11月26日,胡一新在医院接受手术,终因体质较差,抵抗力弱,伤势急剧恶化,不幸于当日14时10分与世长辞,时年33岁。之后他的遗体安葬在延安柳树店八路军烈士陵园内。

 

  杨孝堂感慨地说,胡一新烈士身上显现出了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政治品质,这些品质汇聚成一股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无畏无惧,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吴乐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