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午,记者走进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博学楼时,全区2025年第2期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学员正有序入场。
“变化是实实在在的,自从引入了具备专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社会化运营机构,学院每年承办的各类培训班次由40余期跃升至130余期,培训人数突破1万人次。”学院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慕书杰自豪地介绍,现在来自区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办班需求持续攀升,学院的品牌影响力从区域辐射至全国。
然而,光鲜的数字背后曾隐藏着现实的沉重。2023年,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这座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的新校区,规模比老校区扩大了10多倍,原有编制紧、人力少、运营经费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学院党组清醒认识到:若沿袭传统“自建自管”运营模式,不仅难以实现资源高效运转,还可能陷入“建得漂亮、用得低效”的尴尬境地。
如何破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沉睡闲置”与“运营低效”的双重困局?
破局之道,在于改革。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及自治区财政厅、审计厅、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多部门反复论证、合力推动。学院决定跳出“增编扩员、财政兜底”的惯性思维,在教学楼、报告厅、住宿楼、餐厅等优质资产的“空闲期”,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新型管理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将闲置期间的可经营性资产进行整体打包、委托运营,实现了从“资源闲置”到“资产增值”的转变。成果立竿见影:自2023年起,学院连续两年实现稳定财政上缴,累计达450余万元,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改革是出路,必须算清这笔账!”慕书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采取学院传统“自建自管”运营模式,需要增加20多名编制和每年700万元左右运营投入;如果以市场化思维优化资产管理模式,不仅无需增加编制和资金投入,还能实现公益属性不改、主责主业不偏、资源效益提升的多赢。
尤为关键的是,学院的改革始终坚守初心。为防止市场化运营冲击教学主业,学院坚持“主体班自主班优先安排、委托班学院主导、不符合政策班次坚决不办”的原则,精心制定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精细化考核体系。对中标经营单位进行“三年一周期、一年一续签”监管模式,确保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始终保障服务于“社院姓社”、教学育人的根本使命。“我们发挥规模和专业优势,大幅提升校园环境维护、服务响应效率,每个培训班结束都有一个学员满意度调查,学员满意度长期稳定在95%以上。” 中标运营方、内蒙古仟盛弘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龙圣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着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
学院有限的资源得以从管资产、搞服务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投向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创新等核心领域。教研团队轻装上阵,聚焦统一战线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开发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统战特色、区域特点的精品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如今,漫步在绿树掩映、焕发新生的校园中:智慧教室里,科技赋能教学互动高效;多功能厅内,研讨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学员餐厅,饭菜飘香暖胃更暖心。这片承载着统一战线人才培养使命的重要阵地,正以制度创新为载体,努力实现每一寸空间都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