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黑河畔,秋雨绵绵,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在挽救一对溺水父子后力竭沉入水中。他的眼镜静静地躺着,镜片上的水草和泥沙,无声地诉说着那个生死抉择的瞬间。
2025年10月2日,呼和浩特小黑河畔,60岁的黄启东在即将退休的23天前,为救一对落水父子,奋不顾身跃入河中。他用尽最后力气将父子推上岸,自己却永远沉入了冰冷的河水。
这一幕英勇壮举,仿佛让人们穿越回2002年12月14日的青城公园。那一天,一名儿童在冰面上玩耍时不慎落入冰窟,上百名市民和学生自发组成“人链”救援,三位年轻的生命——郝龙彪、刘业、王超,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冬天。
跨越23年,同样的英勇无畏,同样的舍己为人,呼和浩特的精神火炬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从未熄灭。
01 冰湖壮歌:2002年的“生命人链”
2002年12月14日下午,青城公园三角湖的冰面上,一名儿童不慎落水。呼救声划破了冬日的宁静。
“救命啊,有人落水了!” 呼和浩特铁路第一小学学生王超第一时间冲上去拉住落水儿童的衣服。然而冰面突然塌陷,王超和同学乐雅芳也掉入冰水中。
呼救声传遍了公园。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学校的学生刘业和李飞飞奔而至,毫不犹豫地冲上冰面救援,却也相继落水。
紧接着,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级农学2班的同学们闻讯赶来。十几位大学生手挽手结成“人链”,向湖中延伸。
冰面不堪重负,再次发生塌陷,郝龙彪等学生接连掉入刺骨的湖水中。
救援队伍不断扩大。伊利集团员工刘小杰、呼和浩特回族中学学生、公园游客、冬泳爱好者、武警官兵、民警和消防队员纷纷加入。
从学生到市民,从企业员工到外地打工者,从子弟兵到医护人员,先后有100多人参与救援,20多人因救人落入冰湖。
落水儿童最终得救了,但王超、刘业和郝龙彪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搜救人员从湖底打捞出郝龙彪的遗体时,他依然保持着双臂向上托举的姿势。
02 河畔挽歌:2025年的最后托举
23年后的2025年10月2日,类似的场景在呼和浩特小黑河畔再次上演。
下午4点44分,一名6岁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父亲辛先生立刻跳河营救,却因不谙水性,与孩子一同陷入危险。
正在附近散步的黄启东,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河中。
“先救孩子”——这是黄启东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
他与辛先生合力将孩子推送上岸,随后转身援救已体力不支的辛先生。
“河岸太滑,我们尝试多次都无法上岸,”获救后的辛先生哽咽回忆,“就在几乎耗尽最后一丝力气时,黄大爷用尽全身力气,猛地将我推上了岸。”
最后的奋力托举,挽救了一个家庭,黄启东却因体力不支,缓缓沉入水中。
当晚6点55分,历经两个多小时的全力搜寻,救援人员将黄启东打捞上岸,但他已没有生命体征。
这位中国国际航空内蒙古有限公司的运行控制中心值班经理,距离正式退休仅剩23天。
03 城市记忆:刻入青城血脉的精神基因
呼和浩特,这座美丽的城市,向来就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城市。
而这种内涵,在关键时刻便转化为一座城市的集体品格。
在“12·14”事件后的23年里,呼和浩特接连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事迹。
2004年,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专学校学生张国庆为救助被辱女同学,与持刀男子搏斗不幸牺牲。
2005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池明明在黄河勇救落水少年,耗尽体力后与弟弟一同沉入水中。
2006年,颜旻、颜昊兄弟和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常胜,从即将爆炸的出租车内救出司机。他们离开不到10米,身后的出租车便“砰”地一声爆炸。
2007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李莹在病床上实现了入党宣誓并捐献眼角膜的遗愿,使两名年轻人重见光明。
2008年,呼和浩特市民张静在路边发现一位因冰雪滑倒受伤的老人,她立即上前救助,在寒风中守护老人直至救护车到来,并陪同前往医院。
2009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某民居发生火灾,邻居白龙和李艳峰发现后,不顾个人安危,冲入火场,成功救出被困在家中的一名残疾老人。
2010年,一名儿童在青城公园冰面玩耍时不慎掉入冰窟。正在附近的市民李振海跳入刺骨的河水中,将孩子成功托举上岸。
2011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市民王桂荣从2011年起,主动承担起照顾社区两位孤寡老人的责任,每日为他们送饭、打扫卫生,直至老人离世。她的事迹带动了整个社区的互助风气。
2012年,呼和浩特突降暴雨,部分街道被淹。出租车司机刘玉春自发参与救援,用自己的出租车多次往返,协助转移被困在低洼地带的居民十余人。
2013年,在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张华老师与多名学生第一时间上前维持秩序、保护现场,并对伤者进行初步救护,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充分体现了高校师生的社会责任感。
2014年,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一临街商铺因电路老化引发火情。路过此处的市民陈宏伟和郝利军利用街边灭火器破门而入,在火势蔓延前成功将火扑灭,避免了更大的财产损失。
2015年,在呼和浩特市满都海公园,一名儿童不慎滑入湖中。正在附近的市民高铁柱听到呼救声,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将孩子成功救上岸。
2016年,呼和浩特市某老旧小区居民楼发生火灾。市民杨树辉发现火情后,冒着浓烟和烈火,多次冲入楼内,敲响邻居家门并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撤离,为消防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
2017年,呼和浩特市突降暴雨,导致多处路段严重积水。在回民区县府街大桥下,一辆汽车熄火,司机被困在即将被淹没的车中。路过此处的市民秦俊福跳入齐胸深的洪水中,用拳头砸碎车窗,成功将被困司机救出。整个过程被路人拍下并上传网络,引发广泛点赞,被称为“暴雨中最美逆行者”。
2018年,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一家超市门口,一名男子因纠纷持刀威胁他人。正在休假的辅警周瑞恰好路过,他毫不犹豫上前,利用专业技能空手夺下刀具,并将嫌疑人制服,有效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2019年,在呼和浩特市中山路商圈,一名男子突然晕倒在地,路过的内蒙古人民医院护士李海燕立即上前检查,发现患者无呼吸无脉搏后,当即跪在地上进行心肺复苏,持续按压直至救护车到来。最终,患者因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
2020年,李荣庭办完公务返回家属院时,发现一栋楼的一楼住户电表箱正在冒烟起火,电火可能熔断旁边的天然气管道进而发生爆炸。李荣庭不顾危险,冲上去将右手伸入起火的电表箱,用力拉下电闸。电火熄灭了,但李荣庭也被电流击倒,拉电闸的右手皮肤焦裂、鲜血直流。经医院诊断和治疗,李荣庭右手烧伤后屈曲挛缩、肩臂丛神经组织损伤,心肺功能受损,被鉴定为伤残。
2021年,呼和浩特市街头一辆出租车突然发生自燃,路过的公交车司机刘师傅毫不犹豫地提起自己车上的灭火器冲下车,冒着车辆可能爆炸的风险,对准火源进行扑救,最终在消防队赶到前成功控制了火势。
2022年,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扎达盖河县府街大桥附近,一名年轻女子落水,李俊怀老人与老伴一边呼救,一边奔向女子的落水位置,年近七旬的李俊怀毫不犹豫地跃入水中,在众人的帮助下救起了女子。在确认落水女子安全后,李俊怀老人默默离开了现场。
2023年,李元韬经过呼和浩特市新华桥扎达盖河道时,听到“有人落水了”的呼喊声,他迅速跑到岸边寻找绳索施救。此时,一名初中生跳入河中救人,但由于水性不佳,刚下河便发生溺水。李元韬找到一根道路施工警戒带,打算用带子将两人拉回岸边。但学生此时极其慌张,无法触碰到带子,情急之下李元韬脱下衣服跳入水中,拿着带子迅速游向学生,将带子递给他,岸上群众合力将其拉到岸边。随后李元韬再次一头扎入水中,抓住第一位落水者的衣服用力揪出水面,与众人合力将落水者救上了岸。
2024年,马玉彬和仝伟路遇一辆轿车侧翻起火。围观群众眼看火势蔓延都束手无策,马玉彬、仝伟迅速下车跑到路中求助并从一辆油罐车借来两罐大型灭火器冲到着火车辆旁进行灭火。两人配合以最快速度用胳膊肘击碎已撞裂缝的车窗玻璃,使尽全身力气将被困女子抱出着火车辆,侧翻的白色轿车瞬间爆燃。
2025年,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航站楼前,一位老人突发疾病,昏厥倒地。此时,护士张慧刚好路过,即刻展开施救,她不顾自己刚做完骨折手术、尚未痊愈的胳膊,跪地为老人做心肺复苏,还不时做人工呼吸,为老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2025年,赛罕区某洗车房突发火情,顺丰快递网点负责人木仁途经现场时,当即拨打119报警,并迅速返回顺丰网点,带领张晓雨、包巍、李亚杰、张明明、李少朋、董宝林等6名快递员奔赴火场,在消防车抵达前成功控制住火势,避免了周围商铺的燃烧扩散,保护了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5年,正在如意河健身步道区域参加夜训的陈世威和冯燕伟发现一名男子将随身物品放在路边,行为异常。二人当即判断该男子可能有轻生意图,随即没有丝毫犹豫,加速奔向男子的同时通知后方队友迅速返回消防车取水域救援器材。就在他们接近男子时,随着“扑通”一声,男子已跳入河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陈世威在岸边迅速做好固定措施,与冯燕伟一同架起“人桥”探入水中,二人用身体牢牢钳住轻生者,随后同闻讯赶来的路人协力将男子从河中成功救起。
2025年,退役消防员苏玉龙驾车途经赛罕区黄合少镇添密梁村时,发现不远处民房着火。他迅速冲到院中,冷静施救并控制火情蔓延,在民房发生爆炸瞬间救回试图抢救财物的老人。
2002年至2025年间,呼和浩特市的英雄行为从大规模的群体救援,更多地转化为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自发、个体的善行义举。这些事迹覆盖了火灾、溺水、交通事故、日常危难等多种情景,体现了呼和浩特“勇于担当、守望相助”的城市精神在市民中的深厚积淀和传承。每一个平凡的英雄,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和突如其来的危机瞬间,用行动书写着这座城市的温暖与正气 这些英雄事迹的主角,多数是年轻一代。他们的行为,是“12·14”精神的传承,也是这座城市精神基因的鲜活体现。
04 精神升华:从个体壮举到城市品格
究竟是什么让呼和浩特这座城市不断涌现出如此多的英雄人物?
从“12·14”英雄群体到黄启东,从个体壮举到城市品格,呼和浩特精神在一次次考验中不断升华。
责任担当是呼和浩特精神的核心支柱。
在2025年的暴雨中,排水工人连续三天三夜奋战积水点,在冰冷雨水中坚守排涝一线;近6500人次交警逆雨而行,从推车疏堵到抱送孩童,用行动诠释“人民公安为人民”。
这种岗位坚守不因险情动摇,正是职业精神的最高体现。
团结互助构成呼和浩特精神的温暖底色。
在暴雨中,市民们自发组织救援队,临街商户打开店门招呼路人进店避雨,外卖骑手传递物资并为雨中民警送上雨衣。
这种跨越职业与身份的互助,证明危难时刻的守望相助已是深植于首府城市中的基因本能。
社交平台上,市民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官方各大平台则积极回应,通过整合民间数据,实现救援力量精准调度。
这种官民互动的治理模式,既发挥了行政体系的统筹效率,又释放了社会力量的灵动活力。
05 生命价值: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常有人议论救助者与被救者的价值对比问题。然而,雷锋精神的内核——如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崇尚集体、乐于服务他人和社会、正义与爱心等等,是千百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延续。这些内在的价值理念是不能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计算的。
黄启东的英勇行为,与他41年工作生涯中的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一脉相承。他总说:“安全无小事。”这种对责任的坚守,最终在关键时刻转化为对生命的责任。
同样,在“12·14”事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郝龙彪在《我的自画像》中写道:“我最大的理想是做一名出色的现代农民。”
他还写道:“人不必过分追求金钱,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一留下来的只有名声。”他用实际行动留下了让人传颂的美名。
黄启东的儿子黄景尧为父亲未曾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而感到遗憾。但是他说,父亲的选择不是偶然,而是他一生正直善良和敢于担当的必然。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虽然不舍,但是敬佩和理解,我会带着父亲的爱走下去。”
黄启东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他的儿子拿起父亲生前的眼镜,声音哽咽。这副眼镜镜架已年久褪色,镜片也遍布细小划痕,鼻托处还残留着河里的水草和泥沙。
获救的辛先生泣不成声:“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一位英雄用生命换来了他的人生,要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黄启东走了,他的精神却长存世间。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追授他为“青城好人”,中国航空集团追授他为“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获救父子感恩“永生难忘”,他的儿子誓言“以父亲为一生榜样”,群众自发悼念……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致敬,是对他义举的铭记,更是对善念的呼应。
跨越23年,从小学生王超到即将退休的黄启东,从青城公园的冰湖到小黑河畔,呼和浩特的精神火炬从未熄灭。
它在一座城市的血脉中流淌,在一代代市民中传承,铸就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品格,是呼和浩特精神的永恒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