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弘扬蒙古马精神

用爱心托举五保老人的幸福晚年——记“内蒙古好人”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敬老院院长杨巴图

2025年08月15日 09:19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8月7日,一场雨过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敬老院的小菜园里愈发生机勃勃。敬老院院长杨巴图与几位健朗的老人在菜园里采摘豆角、黄瓜等蔬菜,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收获劳动果实。

 

  阿勒腾席热镇敬老院地处城市中心区,周围有一些闲置土地。担任院长后,杨巴图请绿化专业人士对闲置土地进行规划,带领有劳动能力的五保老人垦荒种地,种植蔬菜和玉米等作物,在丰富敬老院伙食的同时,也为一些务农出身的老人找到了休闲的乐趣。这一举措深受老人们欢迎和点赞:“杨院长是懂我们生活的亲人。”

 

  敬老院是个特殊的大家庭,包含鳏寡孤独、残疾和病弱群体,人员来自不同的乡镇,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个人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平衡这些矛盾,引导老人们文明、健康地生活,是个不小的挑战。

 

  这些年来,杨巴图以院为家,把老人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把满腔热情和爱心倾注在老人们身上,用16年坚守把敬老院变成老人们温暖的家。

 

  在敬老院,他每天最早起床,最晚睡觉,哪个老人身体不舒服,哪个老人又闹起了小脾气,他比谁都清楚;老人之间有什么矛盾和纠纷,他都会耐心了解、悉心处理。脑梗偏瘫的五保老人郝维胜弥留之际,杨巴图像亲儿子一样守在他身边,为他翻身、清洗、换尿布,陪伴老人走完最后一程,又亲自张罗了后事,全院老人为之动容。

 

  “生前照顾他们,身后为他们送终,我义不容辞,因为他们没有亲人,我就是他们的亲人。”这句话杨巴图时常挂在嘴边,也在时刻践行。

 

  作为一院之长,杨巴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制定并要求全院严格遵守学习、卫生、财务、食品、安全保卫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带领敬老院员工每周定期开展安全检查,郑重提出对待老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的高标准护理要求,全院老人都得到了如同亲人般的悉心照料,老人们亲切地称杨巴图为“院长儿子”,这一称呼饱含着他们对杨巴图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认可。

 

  对于初来乍到的老人,适应新环境是个难题,但杨巴图自有办法。一次,一位性格内向的李大爷刚入住敬老院,因为不适应新环境,整天郁郁寡欢,甚至茶饭不思。杨巴图仔细观察李大爷的日常行为和情绪变化,体会到他内心的不安,就积极联系李大爷的亲属,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得知李大爷喜欢下棋,于是在敬老院里组织了一场棋类活动,并邀请李大爷参加。同时,杨巴图安排了两位性格开朗、善解人意的老人与李大爷同住,逐渐打开了李大爷的心扉,缓解了对新环境的不适,让他走出了郁郁寡欢的状态,开始积极参与敬老院的生活。事后李大爷拉着杨巴图的手哭诉道:“我年轻时没有孩子,老了是政府收留了我,敬老院就是我的家,你就是我的家人,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

 

  敬老院的工作比较特殊,有时老人们在配合工作和服从管理等方面主动性不高,沟通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杨巴图深刻认识到这一现状,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耐心。他对入住的五保老人进行全面细致的分类梳理,深入了解每一位老人的性格、经历和健康状况,能够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不仅如此,杨巴图还为老人们建立了健康档案,记录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变化,为后续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他还积极联络医疗机构,为老人们提供体检服务,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筑牢健康防线。

 

  在他的守护下,敬老院的老人们过得一天比一天幸福。他办公室墙上的奖状,从“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到“劳动模范”,再到如今的“内蒙古好人”,见证着他十几年的坚守与付出。

 

  “在岗一天就要尽责一天,这是我作为敬老院院长必须扎实干好的本职工作。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要把这里的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杨巴图用满腔热情托举五保老人的幸福晚年,用爱心和坚守把敬老院变成温暖的家。

 

责任编辑:吴乐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