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清晨,“Clothes,C-L-O-T-H-E-S,Clothes!”清脆的童声响彻兴安盟科右前旗兴安北京小学校园。四年级一班的教室里,41个小脑袋仰得高高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讲台上那个年轻的身影。英语教师徐梓萌微笑着穿梭在课桌间,不时轻拍一下学生的肩膀给予鼓励。
2002年出生的徐梓萌,是北京林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去年8月,带着对祖国北疆的深情与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她站上了这方三尺讲台,开启了一场与科右前旗孩子的“双向奔赴”。
徐梓萌与科右前旗的缘分始于大学本科。大二时,她参与了为期两个月的草原野外调查,乌兰毛都草原的辽阔壮美和牧民的淳朴热情深深打动了她。“我被科右前旗的自然风光吸引,更感受到了当地牧民的热情和真诚。”徐梓萌说,真正点燃她支教决心的,是大四参加的一次草原保护日宣讲活动,为现在支教的兴安北京小学的小朋友们科普植物。当时,孩子们那清澈明亮、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成了她心中最深的烙印,牵引着这位性格开朗的东北姑娘,跨越千里,扎根北疆。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家人曾担心她能否适应支教生活,但徐梓萌说,教学上的挑战才是她真正的考验。初登讲台的热情很快被第一次月考成绩泼了一盆冷水:全班32人,17人英语不及格,平均分比城区学校低了近20分。“京蒙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尤其是英语学科,孩子们羞于开口,口语表达能力较弱,音标基础不扎实。”深夜的教师宿舍里,台灯亮到凌晨。徐梓萌沉下心来,迅速调整:向当地经验丰富的教师取经、设计分层练习题、开发趣味教学法。
随后,她启动了“学业跟踪帮扶计划”。课堂上,“开火车”“丢手绢”“单词加码大比拼”等独创的趣味英语游戏,成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课堂内容。课后,她引导学生们互相批改英语作业,共同督促彼此进步。
腼腆的学生苗芊羽渐渐敢大声朗读:“我现在一点儿也不害羞了,敢说英语了。”
同事们看在眼里,眼中满是赞许:“在梓萌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特别高,孩子们追着知识跑。”“小徐老师责任心极强,判卷子时看字迹就能认出是谁的作业。”
“徐老师,北京的哥哥姐姐真会给我回信吗?”每周三的“解忧杂货铺”时间,四年级二班的李瑞雪趴在课桌上认真书写信件,眼神里满是期待。
作为连接京蒙的“心灵信使”,徐梓萌负责本学期的“梦想信箱”书信结对活动。她组织了300多名学生与北京林业大学志愿者成为笔友,双方累计书信往来逾千封。信封里,承载着草原孩子的梦想与心声:有想当兽医守护牛羊的,有对大学图书馆的好奇憧憬,也有成长中的小烦恼。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爱与希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让他们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徐梓萌说。起初,她曾担心一年的支教时间太短,但亲身经历后,她看到了改变的契机,更坚信自己能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当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睛像星光一样亮起来,我就知道,所有的奔赴都值得,我要上好每一堂课,用心陪伴他们每一天。”
支教近一年来,徐梓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组织学生们参与北京林业大学“社团嘉年华”的云录制;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带着孩子们开展冰雪研学,动手测量冻土;以“兴安盟文旅体推荐官”的身份,热情推介兴安盟的草原文化;设计“手牵手·心连心”成长规划,如今已覆盖科右前旗83个家庭。此外,她还把数字支教课堂带进了校园,让北京林业大学的“植物认知”“生态保护”课程跨越千里,在农牧区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徐梓萌办公桌上贴着很多小纸条,上面写满了学生们对她的“甜言蜜语”:“老师你辛苦了”“老师,你要保重身体哦”,稚嫩可爱的字迹表达出学生们最朴素的祝福。“每当看到这些话,都感觉有一股暖意流过,这也是我坚持的动力。”徐梓萌说。
8月将至,支教期将满。被问及离别心情,徐梓萌望向操场嬉戏的孩子们,动情地说:“有孩子在纸条上写‘感谢您的陪伴和呵护,全班都舍不得您’,我眼泪差点掉下来。”她已为延续这份情谊做好准备——继续参与“梦想信箱”,让跨越山海的对话永不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