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宽巷子美食街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沿街的商铺都已关门。几名“大白”身着防护服,佩戴防护面罩,正在沿着街道进行消杀。他们,就是呼和浩特市“蓝哈达”爱心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他们,大多是90后,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蓝哈达”爱心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呼市铁路小区社区开展义务消杀活动。(来源:“蓝哈达”爱心志愿服务队)
服务队负责人徐小钢介绍说,2月16日呼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蓝哈达”爱心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自筹资金,购进烟雾机、消毒液、防护服等消杀设备与物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益消杀志愿服务。消杀区域涉及呼市160多个小区、190多个核酸采样点、60多个路口的交警岗亭等重点区域。他说:“每天从早上九点开始,到晚上的七、八点,都一直在进行消杀。水加机器一共四十斤,消杀完一个小区偶尔能休息10分钟,到下一个小区我们会继续背上。”“连日来一直奔波在各个消杀现场,从2月17号开始到现在已经一个月没有回家了。我们主动选择闭环管理,一直住在酒店,希望尽自己的努力,为呼市战胜疫情出一份力!”徐小钢坚定地说。
脱下防护服的徐小钢,是一个高大、壮实、阳光的90后小伙子。当兵的经历让他身上有股子“正义劲儿”,声音洪亮,目光坚定。他坦言,当兵的两年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也依然要为人民服务。

徐小钢参与服务高考公益行动(来源:“蓝哈达”爱心志愿服务队)
回想起第一次组织集体性志愿服务活动,徐小钢记忆犹新。2015年夏天,高考即将拉开帷幕。徐小钢想:“每年都会有出租车组成的爱心车队免费接送考生,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组织一个民间爱心车队义务接送考生呢?”随后,他便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召集“爱心司机”的信息,没想到很快便得到了身边的朋友、战友、同学以及同事的积极响应,他们创建了微信群,组建起了爱心车队。为了区分车队和其它送考车辆,徐小钢买了一些蓝色哈达让大家挂在右反光镜上,“蓝哈达”爱心志愿服务队便由此得名。高考前一天,志愿者到考生家踩点,计算好到考场的时间,以防高考当天出现差错。上午9点开考,不少志愿者7点就已经等候在考生家门口。送考生到考点后,志愿者们就在附近等待,等到考试快结束时,再回到考点送考生回家。高考两天期间,他们义务接送考生200余名。这次活动得到了考生和家长们的赞许,考试结束后一些家长还准备了礼物想答谢志愿者,但都被拒绝了。“听到孩子们的成绩不错,我们就觉得很欣慰”,徐小钢说,“我们只是想通过公益行为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到,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热爱并参与着公益事业”。
七年来,徐小钢和他的“蓝哈达”一直在做公益和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他们走访留守儿童、看望孤寡老人、慰问环卫工人,他们寻找走失老人或儿童、救助流浪动物、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如今,“蓝哈达”爱心志愿服务队已由最初的20多名志愿者发展到1000多名志愿者,由原来不定期做志愿服务发展到每月至少开展四次志愿服务。徐小钢说:“青年志愿服务有较强的参与性和带动性,通过志愿服务,慢慢地,一个村镇、一座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气质就会发生变化。”

河南省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徐小钢第一时间组织志愿服务团队赴豫进行义务消杀。(来源:“蓝哈达”爱心志愿服务队)
说起最难忘的经历,徐小钢打开了话匣子。2016年的秋天,“蓝哈达”来到呼市托克托县第六中学,了解到一个名叫小虎的孩子的情况。小虎的家庭十分困难,父亲早逝,母亲不知去向,他和姐姐两人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挤在一间出租屋里,靠捡废品为生。不幸的是,4岁时,小虎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每个月都需要治疗费,原本就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当时,“蓝哈达”爱心志愿服务队给他们送去了现金、衣物和学习用品。两位老人看着这些年纪不大的志愿者,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不停地流泪。从那以后至今,每年徐小钢都会组织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募捐,为小虎解决治疗费用,还会定期看望小虎一家,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如今,12岁的小虎长高了好多,他说:“虽然关节炎还没有治愈,但这不会影响我的学习,我要努力考上大学,将来像小钢叔叔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志愿服务不过是一件小事,但是我不折不扣地做好,也能传递一份善意和温暖”,徐小钢拿起自己面前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说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志愿者”“学雷锋最美志愿团队”......这些证书,对徐小钢和“蓝哈达”爱心志愿服务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2018年6月,徐小钢被选为团的十八大代表;2020年8月,徐小钢当选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他深知,这是一份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他说:“现在,志愿服务和爱心公益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勇于担当,更明白了团结奋斗、爱国爱民、‘国之大者’的深远意义。我愿意带动身边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公益行动中,展现青年担当,汇聚青春力量,一起为社会进步努力奋斗!”(作者单位:实践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