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把根深深扎在祖国北疆

2021年09月26日 11:21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七一勋章”获得者……这些年来,廷·巴特尔载誉无数。但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会说,我是牧民,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40多年来,廷·巴特尔扎根北疆,成为牧民群众信赖的带头人。1974年,廷·巴特尔高中毕业后,与40多名知识青年相伴,响应国家号召,插队来到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萨如拉图雅是个好地方,有山丘、有河流、有草场,还有淳厚的民风人情。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牧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非常落后,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当时,牧民们住在蒙古包里,没有电灯,家里很少见到纸和笔,更不用说书报杂志了。廷·巴特尔的心里五味杂陈,曾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

 

  长期的艰苦生活,使他深深体会到了纯净的情感,牧民们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对待知青们,怕他们饿着,送来炒米、奶食;怕他们冻着,拿出珍藏在箱底的最好的布料,一针一线给他们做好蒙古袍,手把手教会廷·巴特尔骑马、放牧、打草、做饭……这些真切朴实的言行,一点一滴渗透到他的内心深处,使他爱上了这片贫瘠却温暖的土地,与各族人民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

 

  知青返城政策出台后,人们普遍认为,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尔。然而,事实却出乎大家的预料,他是40余名知青中唯一选择留下的。“我的事业在萨茹拉图雅,我深情地热爱着这片草原,草原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草原!”廷·巴特尔说。

 

  20世纪80年代,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养畜积极性。但由于缺少科学引导,牧民在追求养畜头数时忽视了超载对草原的破坏,使草原逐渐退化、沙化。廷·巴特尔看到这样的状况,忧心忡忡。“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否则,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将不复存在!”他苦口婆心地与每一户牧民商量、探讨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同时,提出推行划区轮牧,使草场分区得到合理的休养生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

 

  一开始,廷·巴特尔的想法并没有得到牧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自己先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他先是卖掉了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进行封育;又带头做“牛”文章,利用杂交优势发展育肥牛;随后,在自家草场实施划区轮牧、休牧,一系列的惊人之举,收获的是生态恢复和收入增加的“双赢”结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养5只羊的效益与养1头牛相当,而养1头牛,4只蹄子践踏草场;养5只羊,却有20只蹄子践踏草场。廷·巴特尔通过计算蹄腿数量的方式来向牧民群众说明“减羊增牛”的意义,在他的带领下,牧民们纷纷效仿,经济收入增加,幸福指数增强,附近的牧民们悟出一个道理:跟着廷·巴特尔干,没错!。

 

  要想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光靠小打小闹是不行的。廷·巴特尔深知,要想让牧民群众过上好日子,首先要改变牧区的生态环境。他组织牧民在嘎查严重沙化退化地区,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并积极争取各类生态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围封禁牧和“封、飞、造”等工程,草场全部实现围栏化,有效遏制了沙化退化现象。在发展生产方面,嘎查发展鲜奶、风干肉加工销售以及生态养鱼、牧民之家旅游等产业,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从40多年前的人均年纯收入40多元,发展到现在的1.88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社会支持和嘎查投入等方式,修通了通往嘎查的砂石公路和通往景区乌里雅斯台的小柏油路;投资40万元,改扩建嘎查活动室,建固定便捷式厕所18处;在重点位置建垃圾箱27个,改变了嘎查的人居环境。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廷·巴特尔是个大忙人,家里所有的日常生活靠老两口自己打理,再加上外出开会、参加宣讲等,他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但只要来了取经的牧民,廷·巴特尔都会把手头的活儿放下,为他们传授经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各族群众的冷暖时刻装在心里,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容推卸的责任。”廷·巴特尔是这样说的,也一直在用不懈的奋斗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记者 宋爽)

  
责任编辑:高欣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