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北疆文化

土默特左旗:脑阁表演焕生机 非遗文化代代传

2024年02月29日 16:06 来源:中共土默特左旗委宣传部 作者:郭亚丽 玉荣

  “哇,这样的表演太惊艳了!”来自广东的游客对现场的脑阁表演称赞不绝。

  
  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腊脯村,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脑阁表演正在上演。
  
  近些年来,土默特左旗以“文化传承”为引导,以“良好家风”为示范,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充分利用脑阁非遗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坚定的力量和如磐的初心传承着非遗文化,使古老、沉寂的村庄焕发出现代化的文艺新气息。
  
化妆间内,老师们用油彩给小演员们上妆。(摄影:杨鑫)
  
  强根基,打好“传承”牌
  
  脑阁是内蒙古自治区广泛流传的民间社火艺术,是融合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脑阁的技艺一直在腊脯村口口相传,其中最具传承的代表人是自治区级传承人胡连刚,从六七岁起他开始在父亲肩上进行脑阁表演,成年后,又担当起了色脚的角色,扛着自家儿孙上街表演,几十年间,从未间断。他的脑阁技法来源于父亲和爷爷,他又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胡新龙。“这是国家级非遗,不能断呀,我们一定得把传承工作搞好。”这是胡连刚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激励着儿子胡新龙一直坚守在脑阁传承的道路上,每逢传统佳节,胡连刚“脑”着孙女胡雅熙走在毕克齐的大街小巷。祖孙四代代代相传不仅在腊脯村的脑阁队是独树一帜,也夯实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根基。
  
在家人的陪伴和帮助下,脑阁小演员头饰佩戴完毕。(摄影:李伯伦)
  
  强引导,打好“示范”牌
  
  2008年6月,土默川脑阁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腊脯村以胡连刚一家坚守脑阁文化的故事激励村民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上,吸纳了一批较为年轻的爱好者,在实践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魅力,2010年,腊脯村成立内蒙古艺馨脑阁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发展脑阁事业,不断加强正面宣传和公益宣传,让技艺传承成为文化文艺的内生动力,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村营造了学习模范的浓厚氛围。
  
  小演员们穿上特定的戏服,角色代入感满满,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向往着吉祥、安康、幸福、顺遂。(摄影:杨鑫)
  
  强队伍,打好“志愿”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平江路考察时强调“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为更好发挥“非遗+文化文艺”的作用,将非遗文化宣讲课堂搬到群众身边,胡连刚一家参与到新扩建的非遗传习馆志愿讲解中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想感受讲述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让更多的村民和游客了解非遗脑阁的魅力和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广袤的土默川平原滋养了很多魅力万千、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一架脑阁,不仅架起了胡家四代人传承脑阁文化的梦想,也架起了非遗传承人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文化坚守,腊脯村的脑阁表演舞动着对百年文化传承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张姝玥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