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林业和草原局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进一步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全力推动额济纳旗防沙治沙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三北精神”,以生态为“笔”,书写额济纳旗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
额济纳旗绿色胡杨航拍图(来源:额济纳旗林草局)
额济纳旗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年均降水量37毫米,年均蒸发量3841.51毫米,境内植被主要依靠黑河水得以生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黑河上游用水量加大,加之常年干旱少雨,致使境内河道断流加剧,居延海完全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额济纳绿洲急剧萎缩植被大面积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加速蔓延,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主要建群种胡杨、柽柳和梭梭的面积以平均每年4.5万亩的速度递减,草场和林地则以平均每年15.75万亩的速度沙化,额济纳绿洲的面积也从原来的3.2万平方公里缩减到0.332万平方公里。
“多年来,额济纳林草局克服降水少、立地条件差等困难,落实抓质量、抓进度、抓管护、保成活、保效益的‘三抓两保’措施,采取‘封育为主,封造结合’的措施,加强胡杨林封育、人工更新及幼林抚育工作,以基地建设为龙头,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相结合,加快了绿化步伐。”额济纳胡杨林管理局、额济纳旗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红英说。
志愿者参与植树造林(来源:额济纳旗林草局)
四十多年来,额济纳旗共治理沙化土地380余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0余万亩、封沙育林280余万亩、退化林修复20余万亩。胡杨和柽柳林得到了复壮更新,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林下植被盖度提高了25%。目前,额济纳旗已初步建立了多林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经济生态型防护林体系框架,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净化水源、防灾减灾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培育和保护。
额济纳旗人工种植梭梭(来源:额济纳旗林草局)
为了实现绿富同兴的目标,近年来,额济纳林草局在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项目和生态资源利用的关系,保护好现有天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277.7万亩天然梭梭和117.4万亩天然白刺等沙生植物资源,在抓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以肉苁蓉、锁阳、大果沙枣为主的林沙产业,通过“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条以肉苁蓉、锁阳、大果沙枣为主要产品的种植、初加工、销售产业链。
仅2022年,全旗人工接种肉苁蓉、锁阳面积达59万亩,年产肉苁蓉800余吨、锁阳100余吨;种植红果枸杞面积达1300亩,年产枸杞干果40余吨;种植沙枣树340亩,年产沙枣10余吨。让一大批农牧民通过发展林沙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草方格沙障(来源:额济纳旗林草局)
额济纳林草局加强完善林长制组织体系,构建完成“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的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确定三级林长77名,护林员1281名,草管员59人;同时压实工作责任,积极履行各级林长办综合协调服务职责,近年来三级林长累计巡林500人次,推动解决森林草原保护建设、森林草原防火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重点难点问题15个,有效促进了全旗林业植被的保护和恢复。
额济纳旗林草局在多年造林治沙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行了《荒漠河谷胡杨林更新复壮营林技术研究》《近河戈壁人工生态绿洲建设试验研究》等科研课题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被评为“技术先进,措施可行”的国内领先科研成果。在多年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中,额济纳旗林草局也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林业专业技术干部和职工,涌现出一批生态农牧业建设典型。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额济纳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带动了大批农牧民就业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额济纳旗人工种植林地(来源:额济纳旗林草局)
“下一步,额济纳旗林草局将继续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谋划好额济纳旗‘三北’六期工程,进一步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努力将额济纳绿洲建设得更加美丽。”王红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