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特别推荐

摆脱路径依赖 开启发展新局

2020年10月19日 10:37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作者:杜轶鑫

  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要求,又是自治区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在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手段。

 

  自治区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有成就、有经验,并非所有传统路径都不可依赖。不可依赖的是不符合科学、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传统路径。不符合的表现有多种,如总书记指出的“四多四少”特征、发展后患问题、创新力量和创新要素短缺现象等,还有我们自身总结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促、原初字号明显、过分依能倚重等。归纳起来看,老路径深陷“五高五低”困局:资金上高投入、物质上高消耗、过程中高污染、政策上高阻力、前景上高风险,进入上低门槛、技术上低层次、效益上低标准、循环上低关联、成长上低空间。如果“十四五”沿老路走下去,不仅没有出路,还会错失良机,形成长期“内卷化”的局面。

 

  摆脱路径依赖需要转移关注焦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政府“指挥棒”的影响力始终存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不转移,摆脱路径依赖就没指望。老路的最大问题在于低级、粗放、不计环境成本、不讲社会效益。想走新路,在指标设定上,一定要由单纯关注产出规模、经济总量等相对直观的“量的增长”指标,转向更多关注劳动生产率、营商便利度、科技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比较抽象的“质的提升”指标,更多关注过去不太较真的能耗物耗、污染排放、空气土壤水环境等环境质量指标,更多关注就业增收、公共服务等民生福祉指标;在行为引导上,一定要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多发展一批就业亲和型、财政高贡献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提升群众就业质量、收入水平,增进环境福利,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知易行难,认知领域的问题好解,实践层面的问题难缠。数量指标是可以靠增加投入“堆”出来的,质量和效益指标则必须经过系统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看到改变、实现改善。

 

  摆脱路径依赖需要重新审视优势

 

  一个地方的发展路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较优势。想要摆脱路径依赖,就必须改变对比较优势的认知和利用方式。

 

  比如,内蒙古具有传统的资源优势,但当前资源型产业面临低端市场饱和、国家政策限制、环保标准升级、居民权利意识高涨、代际公平压力增大等多种限制,开发约束增加、成本上升,“资源魅力”减弱,资源换项目模式已经淡出。一定要认识到,资源数量不是优势,只有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条才是优势,决不能继续在资源开发上搞单纯的数量扩张,否则摆脱不了“肥水快流”的局面。

 

  比如,内蒙古享受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等多重政策优势,但当前优惠政策扩散速度很快,内蒙古并不具备独占性优势,政策创新能力又不足,加之国家倾向于由给现成优惠政策转向给先行先试机会,难以形成持久性的“政策洼地”。一定要认识到,现行的多数优惠政策效力快速递减,只有持续推进政策创新,才能招徕高素质企业和高层次产业,否则摆脱不了“无底线让利”的局面。

 

  比如,内蒙古口岸众多,具有区位优势,但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稀少,产业都不发达,我区对外开放外部条件先天不及沿海地区,自身的外向型产业跟不上,中欧班列组织货源困难,“酒肉穿肠过”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定要认识到,自然区位不代表必然的经济优势,只有构建起外向型产业体系、经济大循环体系、内外大开放格局,才能充分享受开放红利,否则摆脱不了“小打小闹”的局面。

 

  比如,我区电价和地价很有竞争力,具有要素价格优势,但我们用这种优势匹配了不少低端产业,自治区西部地区甚至陷入“电多了就引高耗能产业、高耗能产业多了就继续扩大装机容量”的循环,这是路径依赖的典型外在表现。一定要认识到,要素成本低廉还不算真正的优势,只有与高端产业结合才能形成持久优势,只有善加利用要素成本优势,延伸发展加工产业,才能实现产业升级,否则摆脱不了“赔本赚吆喝”的局面。

 

  总之,全区各地一定要消除传统优势对产业发展的“黏性”,警惕对传统优势的粗放利用,防止引进和培育高消耗低技术的产业和企业,跳出路径依赖陷阱。

 

  摆脱路径依赖需要重置发展动力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内蒙古长期单纯依赖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动力不足,既造成边际投资效益的不断下降,又拉低了自治区的生产边界潜在水平。想要摆脱路径依赖,就必须扬长补短,促进三大动力长期趋向平衡。

 

  投资在我区经济发展中始终举足轻重,调增量重于稳存量,摆脱路径依赖主要依靠投资。投资领域当前最大问题是没有好项目、规模上不来、投向走老路。从走新路的角度看,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突出产业投资。基建投资也重要,但决定自治区发展水平的,最终还是产业投资。决定自治区产业投资的,是市场选择和营商环境。在抓投资抓项目压力下各级政府不要越俎代庖,仓促设计凑数量的项目。产业投资原则上应当由市场主体主导,各级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优化营商环境、规划产业体系、完善设施配套、激发企业活力上,引导企业增加有效投资。二是注重对创新领域的投资。高端、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的环境、场景、链条、体系,需要科技和人才支撑,需要政府大力介入、积极投入。内蒙古在原始创新上不占优势,但一定要争取在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方面不落人后,才能走出新的路径。

 

  消费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构建双循环体系尤其是内循环体系的主要依托。站在我区角度,消费的作用主要是拉动生产、促进服务、融入全国大循环。我区消费增长缓慢、拉动作用弱,今后促进消费发展,要从三个领域着手。一是增强消费之能。收入水平上不来,扩大消费有如无源之水。必须在推动经济发展基础上,有效增加群众的收入,让更多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奠定扩大有效需求的基础。二是激发消费之愿。激发消费意愿,考验的是我区的社保能力和兜底水平。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织密社保安全网,积累充足的保障资金,改善社会预期,让群众敢于消费。三是丰富消费之物。内蒙古现有生产结构与消费升级趋势不相匹配,最终消费品生产很不发达。网购数据显示,从区外买入商品数额3倍于我区卖出数额。同时我区商业服务不发达,消费环境不友好,也导致消费资金外流。必须高度重视最终消费品生产,围绕消费拉长制造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外贸是自治区经济体系中的一块短板,对外贸易不发达的现象与我们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互为表里、相互锁定。长期以来,我区一直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差距,也是空间。外经外贸对产业收益和居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十分巨大,自治区今后应有“补课”意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规则型开放转变,试验、引进、推广成熟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构建有内蒙古特色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大力推进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强化进出口贸易对发展的拉动作用。

 

  摆脱路径依赖需要促进产业迭代

 

  走老路还是走新路,最直观的措施是产业的取舍选择。当前全球市场需求总体萎缩,我国主要产业基本都处在“红海”,面临残酷的生存博弈和存量竞争。以前生产不出来是难题,现在生产什么是难题。想要解开产业选择的难题,微观决策要交给企业和市场,宏观的引导还必须由政府来承担。从政府把握大势的角度看,我区工业化尚未完成,传统产业占比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到5%,短期内实现不了产业替代。因此,要立足现有基础,抓紧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潜在产业,促进产业迭代。

 

  抓紧提升传统产业。全国农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畜产品原始产值的比为2.1:1,我区为1.3:1,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有余地;“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高端铝、特种钢和有色金属部件,冶金工业发展大有余地;国家推进高端机械装备制造和军民融合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大有余地;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依然过高,煤制油、煤制气和煤基化工发展大有余地。传统产业的嫁接改造提升要保持紧迫感,要始终有“距离倒闭只有18个月”的危机意识,切实摆脱“形势好时不想改、形势差时改不动”的状态。

 

  努力壮大新兴产业。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目前占全区装机容量的30%,五年内有望提升至40%,氢能利用也已经起步;石墨烯等新材料和新型稀土应用材料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大数据云计算装机容量在全国领先,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上还大有可为;蒙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可以集中力量打通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化开发;环保产业全国已经形成10万亿元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巨大,我区的能源和化工等企业在环保达标改造过程中,要摸索经验和技术,形成并输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争取由环保消费者变成环保供应商。

 

  积极培育潜在产业。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不停寻找新的机会和风口,不断探索和发现“蓝海”。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强企业中,从事新兴信息技术的有30家,新材料的有23家,高端装备制造的有15家,新能源的有11家,其余21家分布在新能源汽车、生物、节能环保及相关服务业。我们要从全国全球大产业链大技术链中找一批切口,深挖细作,创新延伸。我区在原创科技上不占优势,但“拿来”技术转换成产品、发展出产业,基本上也不会处于劣势。

 

  全区各地和专业部门领导干部,要抓紧今后5到15年的重要窗口期,在尊重市场主体创造性和选择权的前提下,在优选产业、精选项目上顺势而为、下足功夫,确保确定的产业今后能够立起来、长起来、强起来,为自治区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开启发展新局创造条件。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改革办]副主任 )

 

  

  

  

  

责任编辑:高欣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