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特别推荐

乌兰牧骑精神内涵的先进性

2020年03月04日 16:19 来源: 作者:董学文

  乌兰牧骑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生动体现。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只要有一个牧民,乌兰牧骑就会去演出。草原上的这些“红色文艺轻骑兵”,真真切切地把为劳动群众赢得文艺地位和美学权利这件事落到了实处,他们真正领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精髓。乌兰牧骑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内蒙古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分不开的。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便,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很不容易。这就需要组建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同时,演出的组织形式也要发生变化。原来牧民是“找”文艺看、“讨”文艺看,现在是乌兰牧骑“送”文艺给他们看,把文艺“送”到他们身边。这不仅使群众艺术欣赏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带动艺术生产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乌兰牧骑到基层去,到广大的农牧民群众当中去,不管路途多远,不管人多人少,始终“迎风雪、冒严寒,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中的“送去”和“传递”这两个词,抓住了乌兰牧骑精神内涵的特点,揭示了乌兰牧骑精神内涵的本质所在。

  乌兰牧骑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方针的真实反映。草原农牧民亲切地将乌兰牧骑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将乌兰牧骑队员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就是社会主义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乌兰牧骑是“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一支队伍。在社会主义文艺史上,乌兰牧骑已经、正在并将继续谱写光辉的浓墨重彩的篇章。

  乌兰牧骑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乌兰牧骑有句口号:“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乌兰牧骑的传统和作风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团结拼搏、勇于创新,这是乌兰牧骑的价值观,是乌兰牧骑精神的基本元素。而这种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正是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深层次意义上说,传承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基因,就是传承中国精神;坚持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的原则,就是坚守文艺的初心和使命;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体现文化自觉和自信;坚持走特色发展、文艺创新之路,就是真接地气就是与时俱进。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刘秉承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