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特别推荐

一曲荡气回肠的治沙赞歌

2019年09月24日 10:47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年第7期 作者:多岚

    

  时光荏苒三十载,敢叫大漠换新颜。在世界荒漠化严重的今天,全世界每年都有几十万公顷的良田变成沙漠,库布其人却创造了绿染大漠、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让沙漠变成了金山银山。 

  沙漠变绿洲的背后,离不开正确、科学的决策和沙漠治理方法,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鄂尔多斯人的接续奋斗,是他们以超乎想象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战风沙、抗严寒、顶烈日;他们齐心协力、持之以恒,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在他们身上,生动彰显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他们守望家园,在库布其的沧桑巨变里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治沙赞歌。 

  王双喜: 

  老国有林场的绿色坚守 

   

  在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有一个有60多年历史的国营林场——白土梁,这个林场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两个国营林场之一,今年44岁的王双喜便是现任白土梁林场的场长。 

  走进白土梁,一眼看到的是望不到边的繁茂的沙棘树,大型自动喷灌设备矗立其间,为沙棘林提供着生长水分。“这里的沙棘是我们特别引进的俄罗斯无刺大果沙棘,到今年已是第5个年头”,王双喜指着树上淡黄色的沙棘果说,“再过一段时间,林子里满当当的都是橘红色的果子,漂亮极了。” 

  王双喜在2010年接过了带领林场发展的接力棒。近年来,他一方面继续带领林场职工开展艰苦的治沙工作,另一方面转变思路,探索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种苗花卉等新型林业产业,不断寻求创新发展。短短几年,白土梁林场发生了巨变——令人称道的“林下经济”“绿色康养”和林旅、林果、林经、林药、林粮等模式纷纷出现,这个沉寂一时的国有林场重新焕发了生机。 

  现在,白土梁林场有精品苗木基地2000亩同时正在全力打造筹建交易平台;有樟子松8000亩、无刺大果沙棘7000亩、红1000亩、桑树800亩、枸杞200亩;积极探索老化林更新改造模式,采用两行一代、三行宽带、乔灌草立体造林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进行经济作物套种;和内蒙古治沙协会、蒙枣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红枣科研示范基地,和内蒙古林科院共同营造沙生植物园。 

  站在绿意盎然的林场,很难想象,在1958年建场之初,这里还是一片荒漠,没有路、没有办公用房,也没有通电。“正是一代代林场人的执着坚守,艰苦奋斗,才守住了这个20多万亩的林场,才使得这个林场真正在遏制沙漠北移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切实护住了附近百姓的农田、草原和重要领域”,王双喜感慨地说,“到今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绿色传承下去,要以全新的姿态跑好这一接力棒。” 

  李布和: 

  为了沙窝窝里那片“和谐的草原” 

   

  银肯塔拉,蒙古语意为“和谐的草原”,然而这里却是南北近20公里宽的沙海。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的李布和从小生活在这里,曾经黄沙漫天、沙逼人退的日子让他终生难忘。 

  2006年在城里做基建赚了钱的李布和回到了阔别10多年的家乡,和哥哥、弟弟承包下银肯塔拉7万亩明沙,开始了漫长的植树治沙路。当时,朋友们都说他是个“疯子”,但李布和说,“我不在意,因为他们没吃过沙子的苦,不知道对于住在沙窝子里的人来说,草和树有多么重要。” 

  最初,李布和看到7万亩明沙时也觉得难,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请教过一些治沙专家后,李布和兄弟确定了治沙基调:南围北挡,切片治理,以点带面。治沙初期,先在沙漠周围种植锁边林,防止沙漠扩大,然后在相对适宜绿化的区域开展生态治理。同时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治沙办法,在草原和沙漠结合区域种植本土乔木杨树、柳树等;在适宜种植灌木的区域种植杨柴、柠条、沙柳、沙棘等灌木;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区域用平茬的沙柳枝固沙后播种沙蒿等草籽。 

  在内蒙古荒漠中,种一棵树育苗要三年,养护还得三年。李布和感慨道,“栽树就像养小孩一样,不能光栽树,栽完还得打沙障、打井、接滴灌、精心维护看管。” 

  十多年来,李布和兄弟克服重重困难,在银肯塔拉累计投入资金达1亿元,完成人工造林、设置沙柳立式沙障4.7万亩,让银肯塔拉重现绿洲。 

  2011年,李布和借势将银肯塔拉打造成了一个集沙漠生态文化、草原文化为一体的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成为达拉特旗旅游资源开发的代表工程。2018年,银肯塔拉游客20万人次。 

  在父亲的影响下,李布和的女儿李方从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回乡,与父辈们一起投入到治沙事业中。如今26岁的她已是景区的管理者。“我之前不太明白父亲回来治沙的决定,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理解他,也越来越支持他。”在这片沙漠上,李布和的愿景正在实现:我们不仅要让沙漠绿起来,美起来,更要让它造福一方百姓。 

  白音道尔计: 

  把钱存在草场里 

   

  7月的库布其沙漠中心地段骄阳似火,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63岁的牧民白音道尔计隔三岔五就会来到由沙柳、杨柴、甘草等沙生植物组成的“绿地”巡视一圈儿。“这么多年惯了,几天不看一眼,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白音道尔计笑着说。 

  走进白音道尔计的“绿地”,你会发现一条围栏分割出两个世界,围栏外,大漠苍苍,黄沙舞袖;围栏内,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已经形成了一个自然“小生态”区。这是白音道尔计用三十年的辛劳把黄沙染绿的成果,他守住了曾经要被风沙掩埋的家园。 

  和每个库布其人一样,白音道尔计也有着关于沙漠的苦涩记忆。上世纪80年代,在粮食部门工作的白音道尔计每每休假回家,都忍不住唉声叹气,除了沙子的黄和天空的蓝,这里毫无绿色的生机。“大风来时,沙漠里昏天暗地,放羊也得跑三公里外的沙漠边缘去,太辛苦了。”白音道尔计回忆说。1983年27岁的白音道尔计放弃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回到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不为别的,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环境。” 

  1987年,他在自家8900亩的草场里盖起了一间房子,从围圈草场到划片放牧,从种植甘草到种植杨柴,白音道尔计的所有精力都花在了这片草场上。没钱了就出去打工,积攒下来的钱再投入到种草、种树上。家里所有收入除基本生活外都购买了苗木,浇灌用水要去几公里外用骆驼往回送,一些苗木种植四五遍才能成功…… 

  1995年,白音道尔计被选为嘎查长,上任的第一天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每年开地200亩,育树苗和种甘草。“必须用行动给大家做一个榜样,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信服。”白音道尔计说1997年,杭锦旗穿沙公路开始建设,白音道尔计把育成的树苗卖给建设方,继续把卖树苗的钱投入到草场上。 

  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下,草场生态改善了,昔日的肆虐黄沙变成了“绿色福地”30多年来白音道尔计近9000亩草场已被绿化了6000亩,其中5000亩是有“甜根根”之称的甘草。柠条、甘草再加上放牧养羊,白音道尔计一年的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农牧民也加入到植树种草的行列中,并开始得到了绿化环境的惠赠。“我们的钱不存在银行里,都存在草场里……”白音道尔计笑着说。 

  张吉树: 

  专注技术创新的“沙漠医生” 

   

  张吉树是亿利集团沙漠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创新治沙技术的引领者2000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专业的张吉树辞去在大兴安岭的林业工作,进入刚成立的亿利集团库布其生态资源项目部,开始从事治沙事业。2001年起,张吉树带领团队对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独贵塔拉镇进行沙漠治理规划。经过近20年的努力,将原本寸草不生、沙丘遍地的独贵塔拉改造成了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的人造绿洲。现在,曾经黄沙漫天的独贵塔拉变成了闻名遐迩的生态旅游区,还成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 

  在上大学之前,张吉树的理想曾是当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可在学习了沙漠治理专业并从事了治沙工作之后,他却爱上了治沙。对于被称为“地球癌症”的荒漠化现象,张吉树不断思考、不停实践,总结出一个个新的治沙方案,发明出一项项新的治沙技术,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沙漠医生”。 

  20年来,张吉树申请了20余个治沙专利,主要包括沙漠经济植物的栽培、流动沙丘治理、治沙机械设备、盐碱地治理、微藻治沙法等。其中,他特别重视旨在降低治沙成本的手段创新。“因为只有成本降下来,治沙技术才能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张吉树说。 

  令张吉树最得意的是他团队发明的“微创手术”系列种树法,既省时省力,又能提高成活率。比如气流法,即用低压水流冲击沙地形成100公分左右的深坑,迅速将沙柳树苗插入,两人合力10秒左右即可种好一棵树,成活率可以达到90%。还有螺旋钻植树法,用定制的螺旋钻打钻,插入苗条,可解决在缺水地区无法使用气流法的难题。此外,还有甘草斜插法,使用特殊机械将甘草斜着植入沙地,可以将甘草在地下的生长面积扩大到传统竖插的10倍,极大提高了治沙效率。 

  张吉树说,他目前还在研究一种新的治沙法,希望能够大幅降低在少水沙漠种树的成本。去年已经在腾格里沙漠取得了一定成效。 

  治沙工作是艰辛的,一种植物的试种、一种技术的研发,往往要经过数年的试验和努力。治沙工作更存在风险,茫茫大漠、杳无人烟,存在各种危险的情况。张吉树就曾在乘车勘探治沙路线的时候,因汽车从沙丘上飞下而摔伤了腰。但这些都未能阻止他的脚步。“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应该坚持走下去,技术创新对于治沙太重要了。”张吉树说。 

  目前,张吉树的治沙经验已经走出库布其沙漠,被推广到腾格里等中国其他沙漠,还走出国门,用于治理中亚地区的沙漠,将中国的绿色发展经验和理念沿着“一带一路”向世界传播。 

责任编辑:秦妤茜(实习)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