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特别推荐

结构调整“调”出新优势

2018年12月29日 10:57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作者:吕亚娟

  锡林郭勒盟拥有18万平方公里的优质天然草场,有我国唯一的“国际生物圈保护区”——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盟的畜牧业,关系到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牧民的幸福生活和全面小康进程。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着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调整畜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拉长产业链条、培育特色产业,奏响了一曲农牧区增绿、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现代化草原牧歌。 

    

结构调整 

让畜牧业焕发新生机 

  这几年,在锡林郭勒盟有一个高频词:减羊增牛。这个词的背后,是一场畜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 

  一直以来,锡林郭勒盟畜牧业都呈现出“一羊独大”的格局。因为好饲养、见效快,当地牧民普遍倾向于多养羊,羊存栏数最高时一度超过2000万只,占全盟存栏牲畜总头数的90%,致使草场压力剧增,生态环境频亮红灯,羊价也逐年走低,农牧民增收空间不断收窄。锡林郭勒盟天然草原面积广阔,不同的水、热、土、草组合情况,造就了每片草场各不相同的自然禀赋,有的适合养羊,有的却适合养牛。就在“一羊独大”走入困境之时,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生态保护、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因素的“减羊增牛”战略应运而生,成为锡林郭勒盟打破发展瓶颈、再造新优势的转折点。 

  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镇乌兰图嘎嘎查的牧民国胜,就是“减羊增牛”战略的受益者。2016年底,东乌旗积极推动畜种结构调整,从澳大利亚引进350头纯种安格斯牛,在乌兰图嘎嘎查做试点养殖。国胜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毅然卖掉了家里全部的200多只羊,养起了这从未谋过面的黑牛。“卖羊时,老伴儿抹了好几天眼泪,一个是舍不得,另一个是心里没底。”说起当时的情景,国胜记忆犹新。但不到一年的时间,老两口的顾虑就彻底打消了。安格斯牛的市场价格比较高,6月龄的小牛就能卖到8500多元,相当于以前卖20多只羊羔的价格。现在,国胜家的黑牛已由最初的28头繁育到了70多头。“养牛这条路走得是太对了!”老两口感叹道。 

  在锡林郭勒草原,像国胜一样扩大了养牛规模的牧民比比皆是,小畜换大畜,成本降低、利润提高,增产又增收。这里的“增收”,除了意味着钱袋子鼓起来,还意味着生态效益的“增收”。牧民都知道,羊吃草是舔着吃,遇上干旱季节会连草根都刨出来吃掉,而牛吃草是卷着吃,对牧草损伤较小。“减羊增牛”带来的一片片浓绿,让牧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2016,《优质良种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出台,让锡林郭勒盟畜牧业结构调整、科学布局、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更加明晰,推动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仅在2017年,锡林郭勒盟引进2.7万多头良种肉牛,全盟肉牛良改比重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全盟优质良种肉牛存栏计划达到300万头以上,育肥出栏精深加工规模达到100万头以上。 

  “减羊增牛”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养羊,而是在羊存栏数压缩的前提下,追求精养少养、优质优价。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逐步淘汰了产肉率低、草场占有率高的羊种群,选择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和察哈尔羊三大优良畜种进行集中繁育,把“锡林郭勒羊肉”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2017年,“锡林郭勒羊肉”被农业部确定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锡林郭勒盟被确定为锡林郭勒草原肉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年,在北京召开的“锡林郭勒羊肉”品牌推介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家采购商与锡林郭勒盟十几家肉食品加工企业,签订了比上年同期市场羊肉销售价格高出45%的销售协议。 

  “减羊”去库存,“增牛”补短板,一减一增间,锡林郭勒盟畜牧业正在逐渐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与畜种结构调整同时发生的,还有牧民生产经营理念的升华。如今,越来越多的牧民不再是有啥养啥、习惯养啥就养啥,而是内视草场地情、外观市场行情,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 


产业升级 

让畜产品加工走向高端 

  做引领未来中国牛羊肉产业的风向标,是锡林郭勒人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近年来,立足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盟,锡林郭勒盟提出了“绿色基地+高端之都”的发展目标。绿色基地,即建设国家重要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高端之都,即打造国家生态高端畜产品之都。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非常关键的一环就在于提升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增强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无污染的草原生态牛羊,是锡林郭勒畜牧产业发展的底牌和底气。为进一步保护和培育好锡林郭勒牛羊肉品牌,真正从源头上控制畜产品食品安全,从2013年开始,锡林郭勒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质量追溯体系。在该体系中,羔羊一出生就要打上耳标,在从牧场到餐桌的饲养、加工、物流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信息数据导入,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对高端羊肉品牌的培育与孵化,锡林郭勒盟羊肉的品牌影响力和价值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有高品质的草原牛羊肉的锡林郭勒盟,也应当拥有国际化标准的精深加工基地。”锡林郭勒盟大庄园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喜良认为。位于锡林浩特市东郊的大庄园生态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内,天然翠草、湖光山色与灰白色生产建筑相映衬,完全无法想象,这是一个集生态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于一体的牛羊肉加工厂区,这也是目前为止亚洲产能最大的牛羊肉产业示范园。活畜在生产线上经64道管控工序和18道关键控制点层层把关后,变成100多种成品,并分门别类自动归放到无人值守的智能化立体冷库中,之后经由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系统提供给消费者。“我们引入世界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制定和执行的企业标准高于国家行业标准。”陈喜良介绍说,“之所以这样坚持有两个目的:产品入口端,我们与牧民是一体的,要通过标准化养殖联结牧民,带动牧民增收致富;产品出口端,要通过精深加工、精品高端食材生产把优质良种肉牛、肉羊转化为名牌商品,致力打造国内顶级甚至是国际知名品牌。” 

  要让肉类产品做大品牌、冲出草原,由粗放型生产转向集约化、精细化生产,是锡林郭勒盟的必然选择。全盟以绿色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在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方面不断发力,引入黑龙江大庄园、羊羊牧业、台湾元盛、华润五丰等多家大型现代化生产加工企业,同时从加强行业管理入手,提高入园企业准入门槛、质量安全标准等,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的加工企业,使畜产品加工企业向绿色畜产品加工产业园集中集聚,形成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效应。现在,锡林郭勒盟已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85户,日加工能力达到16万头(只)。羊肉产品也由过去单一的胴体肉、冻肉发展到目前以冷鲜分割肉为主的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精深加工率达到45%以上,为打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加工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色产业 

为牧区发展增添新亮色 

  锡林郭勒盟有着悠久的养马历史,这里的马匹品种优良,马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中国马都”的美誉。历史上,马是草原人民最忠实的伙伴,时过境迁,以马文化、马产品加工、马术竞技、休闲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马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势头正足。 

  阿巴嘎旗别立古台镇奔德尔嘎查牧民敖日格勒的牧场上,放养着近百匹马,其中有二三十匹是有名的阿巴嘎黑马。1992年出生的敖日格勒憨厚不善言辞,凭着对马的深爱和灵活的头脑,现在已是远近有名的黑马养殖专业户。敖日格勒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酸马奶的销售。“我的顾客基本上都是从微信朋友圈里来的,远的能卖到浙江、河北。”于城里人而言,草原上世代相传的酸马奶是一种非常珍稀的健康饮品;于草原牧民而言,这个市场需求成就了良好的商机。仅2017年一年,敖日格勒销售酸马奶的纯收入就达到近10万元。 

  如今,阿巴嘎旗酸马奶产业正在从传统的手工作坊转向标准化批量生产,阿巴嘎旗照富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合作社+牧户”的形式与牧民合作,带领57户牧民成立了阿巴嘎策格专业合作社,投资建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仓储为一体的马奶基地,年产成品酸马奶达到100吨。同时,企业也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马奶企业,在马奶行业树立了标杆。 

  不仅是马奶产业,在锡林郭勒盟,与马相关的多个市场宝库正在逐步被打开和挖掘。总投资15亿元,集马术竞技、马文化展示、马匹培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综合项目——中国马都核心区项目正在建设中;总投资2.5亿元的中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马产业综合利用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东乌旗建成了全盟第一家马肉产品生产线…… 

  除了马产业的异军突起,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发展壮大的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为锡林郭勒盟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全长约600公里的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作为黄金旅游休闲带和原生态草原品牌旅游线路正在被精心打造,全程突显草原水乡、蒙元文化、兵团文化、历史遗迹等综合特色优势;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在金莲川草原上静静绽放着璀璨光芒;传统那达慕大会、民族服饰展、传统奶食品比赛、草原民族音乐节、各类马文化节更是层出不穷、异彩纷呈……2018年上半年,锡林郭勒盟接待国内外游客67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2.46亿元,同比增长16.9% 

  天堂草原牧歌嘹亮,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这片地域辽阔、风光旖旎、历史悠久的草原上,各族草原儿女正在以铿锵之履、坚定之姿共谱绿色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高旭天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