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特别推荐

筑的就是幸福路

2018年12月29日 10:45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作者:许美芳

  从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巴彦木仁苏木的大漠小镇·黄河渔村,到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嘎查的徽派别墅、大漠人家,再到额济纳旗推日木音陶来嘎查的乡韵林屋、胡杨人家,一幅幅村美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已成为阿拉善这片土地上的寻常风景。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是兴旺的产业、宜居的房舍、文明的乡村,口袋鼓了,脑袋富了,人们爽朗的笑声印证着这里的富足与幸福。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如何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阿拉善盟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和立地条件,按照“农业收缩、农村整合、农民集中,牧业适度发展、牧区合理布局、牧民兴业护边”的发展思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文化振兴为魂”的乡村振兴之路,为诸多不具备区位、资源、基础优势的地区提供了可学、可复制的成功样板。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阿拉善盟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实施基层党组织带富引领工程,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美丽乡村”行动,让农牧区成为产业兴旺的富裕家园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的最西端,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2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有99%在农牧区,农牧区人口5.6万人,虽仅占全盟总人口的22%,但居住分散、家底薄弱,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牧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是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明显的短板和最薄弱的环节。如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人,阿拉善盟紧紧抓住“兴旺产业”这个牛鼻子,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引领带动作用,围绕发展“有机农业、高端畜牧业、特色沙产业、精品林果业、休闲农牧业”五大产业,不断拓展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丰富农牧民的致富门路,让农牧民的腰包都鼓起来。 

  额济纳旗推日木音陶来嘎查的村民们常说:“我们能够致富,全靠有一个好支部。”这个嘎查位于胡杨林区,整个村庄掩映在一片胡杨林之中。多年来,村民们一直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虽说吃穿不愁,但总是富裕不起来。郭刚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嘎查“两委”班子提出“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发展思路,依托优越的胡杨林旅游资源,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的发展模式,发展“村在林中,林屋相伴”的乡村休闲游,带动村民过上了好日子。2017年“双节”期间,这个建在胡杨林中的嘎查共接待游客1200人次,农牧民人均收入近3万元。“一个嘎查就好比一棵树,树干是嘎查党支部,树枝是党员,每个枝干上的一片片胡杨叶就是嘎查一个个村民。”郭刚指着展板上一棵特殊的“胡杨树”说,“这棵树要壮大,就必须要依靠树干,要发挥嘎查党支部主心骨作用,通过党员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党的各项政策,在农村牧区开花结果。”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如果说嘎查党支部是引领乡村发展的指挥部,发挥核心引领作用,那么每一名党员就是一个排头兵,要始终走在前列、作出表率,敢于啃最难啃的骨头、拔最难拔的钉子,要带头示范助推产业壮大、农民增收。 

  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塔日阿图嘎查通过“党支部+互联网+合作社”的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订单农业,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这一模式的成功,归功于党员的先行先试。在这个嘎查,每次引进新品种都由党员走在前先行试种,成功后再根据加入合作社村民的具体情况确定种植面积和行情价格,因地制宜加以推广,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种植风险,也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今年,邻村党员王多智租了100亩土地,带头试种了40亩辣椒和60亩毛豆。嘎查党支部书记李剑英说:“党员试种的品种都不一样,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党员领正路,群众走富路。” 

  额济纳旗乌兰格日勒嘎查90后党员阿云嘎毕业后被家乡的发展深深吸引,积极响应号召回乡创业,种植梭梭、苁蓉和锁阳,还成立了额济纳旗查干沙产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通过“嘎查‘两委’带动、合作社牵头、农牧民出力”的形式,大力发展沙产业,建成了占地4000亩,集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沙产业种植基地,2017合作社研发并生产了“漠之情”系列沙产业产品,年盈利5万元。目前,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阿拉善盟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带头示范等党建富民模式,组建专业合作社241家,打造美丽乡村示范苏木10个、示范嘎查18个,建成全域旅游示范点16个、旅游专业村6个,全盟2700多户58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步脱贫。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阿拉善盟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凸显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打造稳定可持续的田园牧歌生态系统,让农牧区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阿拉善盟是我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方,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如何让这片土地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沙更净、环境更优美,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阿拉善盟的破题之举就是牢固树立、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做好“破、绿、宜”三字文章,使生态宜居成为美好现实。 

  坚持“破”字当头,除旧立新换容颜。阿拉善盟面积大、人口少,尤其是在农牧区,嘎查分散、牧户深居。为保护生态、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该盟结合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依据资源禀赋对苏木镇、嘎查村进行整体规划、分类建设,推动空心村、生态脆弱村等向苏木镇所在地嘎查村整合、向行政嘎查村所在地整合、向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整合、向交通干线的嘎查村整合,将全盟198个嘎查村整合为178个,将209个自然村整合为29个较大自然村。同时,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沙则沙、宜居则居,不搞一刀切”的建设模式,充分融合苏木和嘎查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民俗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建设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推出了“阿拉善人家”“胡杨人家”“大漠小镇·黄河渔村”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小镇,成就了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板。 

  坚持“绿”字主宰,人与自然共和谐。阿拉善盟在破旧立新的前提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从盟委行署到苏木嘎查,从党员干部到普通农牧民,全民坚持用实际行动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家园,把农牧区打造成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保障发展的绿色宝库。营盘山景观公园改造、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退牧还林移民工程就是其中的缩影。过去的营盘山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干旱缺水,植被覆盖率不足3%。经过近10年的改造,如今的营盘山景观公园绿化面积148.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70%,种植各类苗木4.12万株,成为巴彦浩特镇生态宜居的亮丽名片;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两年多共转移15006000人,处理牲畜23万头(只),退耕3500亩,森林面积由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前的36万亩增加到现在的58.2万亩。在额济纳旗,乌苏荣贵嘎查开展了“胡杨林保护区退耕、村庄绿化、牲畜减控”三大行动,2017年退耕4457亩;在阿拉善左旗,哈图呼都格嘎查郭新军积极响应退牧还林(草)政策,把家里300多只羊、70多峰骆驼卖掉,甩开膀子、一门心思种起梭梭、嫁接肉苁蓉。同时,越来越多的阿拉善人还通过义务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苏和、图布巴图、嘎布亚图、郭希瑞等一批退休老干部,在荒漠戈壁上植树种草、封育保护,形成了一片片绿洲。在全民的共同努力下,阿拉善盟乡村振兴的绿色基调越来越鲜亮。 

  做好“宜”字文章,共建共享新生活。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是乡村振兴当务之急。阿拉善盟把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先后对全盟30个苏木镇和整合后的178个嘎查村因地制宜实施了以“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为主题的美化亮化工程,完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立了标准化卫生室、健身广场、便民超市等,让农牧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在这里,有着讲不完的关于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故事: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刘世贵老人每天都会早早地和老伙伴相约到巴丹吉林广场,打太极拳、跳广场舞,这已成为他们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活在阿拉善左旗南田村的孙梅芳现在看病更方便了,嘎查不仅有了设施完备的卫生院,医护人员还会经常给村民们做免费体检;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巴彦木仁苏木上滩嘎查74岁的马生杰大爷告别了和儿子、儿媳挤在一起生活的两间土坯房,搬进了90多平方米的两室两厅新居,5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种着瓜果蔬菜和玉米,日子过得和城里人一样滋润…… 

 

乡村振兴,和谐安定是基础。阿拉善盟坚持乡村振兴全面进步,牢牢抓住文化振兴这个魂,厚植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让农牧区成为繁荣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不仅指新农村建设,还包括经济与社会、产业与生态、物质与精神等多方面同步推进。阿拉善盟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提素质与强文明两手抓,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农牧民内生动力,改善农牧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让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充盈农村牧区、浸润每个家庭。 

  走进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工作站农牧民服务大厅的图书室,时政、农牧业、科技等各类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巴音呼都格嘎查农民刘继元说,苏木政府为我们新建了图书室,这些书可帮了我大忙。有一次,他将院子里培育的土豆苗移往大田,但移过去长势不好。后来他在图书室找到一本《蔬菜育苗手册》,按着书里的方法操作,他的土豆苗越长越好。近年来,阿拉善盟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向全盟三旗图书馆、28个社区、19个嘎查配发电脑160台,管好用好192个草原书屋,有些嘎查村还建立了农牧民党校、驼乡大讲堂等,这些文化惠民工程有效提升了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 

  在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巴彦木仁苏木的“海团长”可是个大名人。“海团长”名叫海忠,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但二胡、葫芦丝、电子琴、架子鼓等乐器无所不能。2012年,他带着5个女儿组建了一支民间艺术团,还自掏腰包购买演出器材、发电机、电子琴、调音台和其他设备,在自家院里盖起了一间80多平方米的活动排练室,在他的带动影响下,村民们纷纷加入到艺术团。他们围绕乡村发展、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内容,自编自导地方小戏、民乐合奏、舞蹈等,为当地群众和游人表演。这个苏木是汉、蒙、回等多民族聚集地,村民们在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上有很大差异,海忠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搞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更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村民李文明说:“现在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空闲时间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文化活动,既锻炼身体,又增长知识,还融洽了邻里关系。” 

  在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嘎查,广场旁的一条条村规民约、街道两边的一块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格外醒目。嘎查党支部书记吴民瑞说,嘎查特别注重把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为村民的自觉言行。比如,从社会治安到乡风民俗、从环境卫生到邻里关系,村规民约的每一条都是嘎查“两委”组织召开村民大会,经村民代表讨论制定、全村公示后通过的,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大家都自觉自愿地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村规民约。嘎查还坚持建管并重,探索推行了一份村规民约、一个专职管护组、一个环境卫生巡查队、一个党建联络组、一个光荣榜、一套智能监控系统“六个一”管护制度,使乡村治理、乡风文明有了具体抓手。如今,大家的环境大家爱,大家的事业大家做,谁家有了难事急事,大家一起帮衬,村民共建美丽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阿拉善盟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探索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样板,让“农牧业全面升级、农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成为现实。如今的瀚海,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广大农牧民也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高旭天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