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理】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2021年06月03日丨 来源:实践杂志社

  

    

  【出处】  

 

  出自荀子《荀子·大略》。

 

  【释义】

 

  善于学习的人会彻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

 

  【启悟】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艰难路途中,无数科技工作者执着坚守,一生志在一事,择一事终一生,为实现中国科技更多“从0到1”的突破留下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守少则固,力专则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绝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长时间的投入、长年累月的付出。遥想当年,“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数十载、常年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破译了原子弹的奥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钟情科学、向医而行,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超导专家赵忠贤在发现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之前,伴随他的是无数次的制备、测试、分析、放弃、重新开始……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创新的春天”,从“占有一席之地”到“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为了让中国科学走得更远,广大科技工作者扎根大地、心怀大我,用青灯黄卷创造出无数造福苍生的“硬核”成果。没有专注,哪来突破?缺少坚守,何以创新?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里,确实有“灵光一现”,但那往往是长时间专注思考之后的豁然开朗;创新探索中,也确实有“妙手偶得”,但那通常是历经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探索后的厚积薄发。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当我们寄望科技工作者“只管耕耘,莫问收获”沉下心来搞创新,也要给他们可以静心努力的科研环境;当我们希望他们能把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同样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时间还给科技工作者,帮他们“扫事境之尘氛,忘心境之芥蒂”,才有可能期待他们“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责任编辑: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