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理】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2021年01月07日丨 来源:实践杂志社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出处】

 

  出自《商君书·算地》。

 

【原文】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释义】

 

  通过考察社情民风来立法,就能把国家治理好,体察国情切合实际,就能制定出适合的国策。

 

【启悟】

 

  法为民所立。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等等方面息息相关。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保障书,是人民权利的法律宝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法为民所议。民法典的诞生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在法典编撰过程中,曾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应了人民的法治需求,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被监护人、物业应急处置责任等问题,民法典草案也及时进行针对性修改,更是体现了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真正使每一个自然人一生都能无差别的受到民法典的保护。

 

  法为民所用。民法典的实施是2021年献给全国人民的新年贺礼,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又是2035年远景目标中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键一步”。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论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遗产纠纷,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责任编辑: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