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论理

【学习论理】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2020年04月07日丨 来源:实践杂志社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我国古人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强调的也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如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西汉刘向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宋代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代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等等。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根本的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出处】

  出自《荀子·儒效》 

  原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释义】
 

  没有听到不如听得到,听得到不如看得到,看得到又不如心中理解,而心中理解不如亲身实践。唯其达到了亲身实践,学问才算是达致知行合一的化境。  

 

【启悟】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既讲是什么,又讲怎么办,是指导我们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在于弄清楚“实事”,深入了解实际、实情,真正掌握“实事”的客观实际情况,才能为认识提供可靠的前提和依据;关键在于“求是”,深入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根本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一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且带领广大群众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责任编辑: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