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践视点

全力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

2023年11月14日丨 来源:《实践》2023年第10期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重大战略定位,是全区上下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考察期间,再次为内蒙古农牧业工作指方向、提思路,要求我们发挥好农牧业优势,从土地、科技、种源、水、草等方面入手,稳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内蒙古推进新时代农牧业强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政治关怀,准确把握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安排部署,聚焦“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发力,紧扣“地水种技、粮肉乳草、链服融改”等重点工作精准施策,着力夯实“一个根基”,做强“五大体系”,推动基地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以实际行动为内蒙古闯新路、进中游贡献农牧力量。

  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夯实现代农牧业发展根基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内蒙古耕地广袤,总面积1.7亿亩,是全国5个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东四盟市还拥有4000多万亩肥沃的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有基础、有潜力。必须着力提升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全力夯实现代农牧业发展根基。

  今年以来,我们聚焦做好“一块田、两块地”文章,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和兴安盟扎赉特旗成功入选国家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全国首个旱作高标准农田四级共建示范项目落户我区。大力推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整治模式,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14种典型模式和10大典型案例,全区395万亩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可顺利完成,预计提升粮食产能6亿斤。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亩均增产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300元,为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推动黑土地保护立法,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929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任务。成立了自治区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研究院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以河套灌区为重点,优选10个旗县打造10个万亩“作物(品种)+”盐碱地综合利用增产示范典型,辐射带动盐碱地综合利用100万亩。

  构建重要农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6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草食牲畜存栏超过7000万头只,牛奶、羊肉、牛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每年630万吨牛奶、155万吨牛羊肉香飘区外,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

  我们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畜产品供给重大政治责任。粮食生产方面,持续压实党政同责,及时分解下达各类惠农资金159.6亿元,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重农抓粮积极性。整合各类资金5亿余元,围绕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建良田、选良种、推良技、配良机、创良制,开展吨粮田创建、玉米单产提升和大豆油料产能提升“三大工程”,建设了500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典型,带动全区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目前,全区主要粮食作物整体长势良好,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加快推进新增2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集中连片推进一批老旧设施蔬菜基地改造提升,全区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230万亩以上。重要畜产品供给方面,紧盯“稳优势、提产能”,重点发展舍饲畜牧业,创建1400个肉牛肉羊改造提升和标准化养殖场,强化生猪产能调控,进一步挖掘禽肉产能。出台推进奶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等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实施8个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和100个地方特色乳制品加工标准化试点。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保护奶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利用沙地探索开展羊草、柠条种植,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草田,落实优质饲草种植1688万亩。全年肉类总产量有望突破300万吨、牛奶产量达到785万吨。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推进产业全链条升级

  一二三产融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要求,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农牧产业化优势突出,形成了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确定了奶业、玉米、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饲草七大重点产业链,正逐步成为农牧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今年以来,我们树立链式思维、工业化思维、园区思维,大力推动农牧业延链、补链、强链,带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新认定自治区龙头企业149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70家。新创建奶业、马铃薯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和8个产业强镇,创建数量全国第一。大力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15家企业发展预制菜和羊皮食品化加工,对皮毛骨血等副产品“吃干榨尽”。实施34个农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节点布局、服务网络和支撑体系项目。安排衔接资金9.5亿元,重点支持饲草料加工、奶食品加工、杂粮杂豆生产加工、设施果蔬发展等161个项目。按照“五统一”模式推进品牌建设,制定《做优做强农牧业品牌工作方案》,新发布3项品牌标准,建设“1+N”农畜产品展销中心,开展8场一线城市专题推介、9场进部委进央企进雄安和13场直播助农活动,助农销售额近50亿元。大力发展农文旅结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80个、内蒙古精品路线23条,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2000万人次,营业收入40亿元,带动14.5万户农牧户增收。

  构建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体系,推进全领域突破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先进的农业装备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内蒙古大力推进种业振兴和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科技创新和装备能力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我们瞄准农牧业生产各环节的弱项发力攻关,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创建乳业、草业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肉羊遗传评估中心、肉羊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落地内蒙古大学,国家肉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落地锡林郭勒盟。开展11个育种联合攻关和13项“揭榜挂帅”工程,解决“卡脖子”问题。启动科技兴农兴牧三年行动,创建农牧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22项重大引领性技术、4个主导品种、5项主推技术被纳入国家推介发布范围。建设50个“政产学研用”功能科技小院,评选出“十佳助农科技小院”。持续加强60个“看禾选种”平台建设。乌珠穆沁羊、蒙古马、华子鱼分别入选国家十大优异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名录。

  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创新现代农牧业发展路径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内蒙古不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提升农牧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通过大服务促进大发展,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区98.9%的嘎查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全区合作社示范社达到6160个、示范家庭农牧场达到7903个、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7万个。

  今年以来,我区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不断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出台合作社九条措施,建立扶持合作社发展项目库,评定100个“五星级”典型合作社。出台社会化服务八条意见,在5个旗县、20个乡镇、100个村开展集中连片示范行动,推广“三位一体”兽医社会化服务。推进二轮延包和宅基地改革,用好新增耕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政策,促进土地高效利用,精准实施嘎查村集体经济“扶持引领”行动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年内全区50%的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推广“金融副村长”模式,打通金融支农支牧“最后一公里”。运用“千万工程”和“三变”改革经验,通过以工代赈、发展庭院经济等方式,补齐农牧民收入短板。

  构建农牧业绿色发展体系,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

  坚持绿色兴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内蒙古不断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绿色农牧业转型,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73万亩,年节水33亿立方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6.6%,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4年保持负增长,地膜、秸秆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立足全区水资源禀赋现状和产粮需求,以“节水稳粮增效”为目标,在12个盟市60个旗县开展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实施农业“五节”措施,总结推广引黄灌区移动式直滤滴灌水肥一体化、引黄蓄水二次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酸碱调控3种技术模式,年内将新增节水3亿方以上。组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农机农艺配套、有机无机融合、配方肥与新型肥料互补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施用配方肥5834万亩。出台废旧地膜回收十条措施,解决地膜离田问题。主动参与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和“三北”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沙棘、柠条等固沙植物饲料化利用,减少天然草原载畜量,出台专项方案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我们注入了强大动力,自治区党委高位出台五大任务实施方案为我们指明了目标方向。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凝心聚力完成好两件大事,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奋力谱写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新篇章。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