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践视点

《共产党宣言》精学导读

2023年10月01日丨 来源:《实践》2023年第6期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本书对《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文本结构、基本原理及蕴含的科学精神作了详细阐释,并阐述了这部著作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及其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意义。

  一、回答“时代之问”的经典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时代需要。一切经典都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19世纪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但又弊病丛生的时代,资本主义显露出了其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如何制服资本主义这个“怪物”,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之问。当时的各种思潮和理论,都不能回答这个时代的课题。19世纪上半叶爆发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也因为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而失败。时代呼唤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问世顺应了时代呼唤。马克思、恩格斯自觉投身工人运动,积极指导和帮助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他们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共同写作完成了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一个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卓越贡献的伟大思想从此诞生。

  二、《共产党宣言》文本结构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由七篇序言和四章正文组成。这是《宣言》的“主体”文本。但与《宣言》密切相关的,还有恩格斯之前写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可称之为《宣言》的“前篇”或准备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其他论著中也有关于《宣言》的阐述,也可以说是《宣言》的“续编”。这些相关文本共同构成了《宣言》的“文本群”。把《宣言》作为一个文本群来看待,我们可以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宣言》的结构和思想脉络。

  (一)《宣言》的七篇序言

  《宣言》的七篇序言按照顺序,依次为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前两篇序言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后五篇序言在马克思去世后由恩格斯撰写。

  (二)《宣言》的四章正文

  《宣言》的正文共有四章。在第一章前还有几段文字。以下简要介绍各章的主要内容。

  《宣言》开头几段,说明了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以及各国反动派对它的咒骂和围剿,阐明了发表这部著作的主要目的。“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反动势力都联合起来了。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结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因此,“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佛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

  《宣言》第一章题为“资产者和无产者”。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后来恩格斯通过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中加了一个注释:“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接着分析了现代社会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们之间的阶级斗争及其必然结果,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宣言》第二章题为“无产者和共产党人”。本章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宗旨、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提出了关于未来新社会的构想。

  《宣言》第三章题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本章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等作了分析和批判,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的界限。

  《宣言》第四章题为“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本章主要提出了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以及处理原则,共产党对各国革命运动应采取的态度。最后指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

  (三)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把“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表述为三句话:“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其后,恩格斯又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再一次讲到了上述基本思想,但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表述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将其中的“经济生产”改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将“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改为“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将“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改为“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增加了一句“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将“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改为“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

  具体地说,贯穿《宣言》的核心的基本思想包含三点。其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宣言》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的和精神的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其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宣言》揭示了奴隶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各个社会发展阶段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其三,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与整个“社会解放”的一致性。《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具有两大使命:一是使自身获得解放;二是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即“社会解放”。无产阶级只有解放整个社会才能使自己本身得到解放,这“两个解放”是统一的。“两个解放”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和世界情怀。

  这三点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贯穿《宣言》的核心的基本思想就是唯物史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曾说,我“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6年5月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中,已经对唯物史观初次作了系统阐述,但《费尔巴哈》章直到1924年才在苏联公开发表;两卷原文手稿则迟至1932年才第一次完整出版。因此,唯物史观的首次公开阐发,是在《宣言》中。

  三、《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意义

  《宣言》发表170多年来,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宣言》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21纪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

  二是不忘初心。学习运用《宣言》,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是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共产党自我革命。《宣言》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和政党学说,为我们今天继续推进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四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要把《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五是引领21世纪人类走出困境。《宣言》充满了引领人类前行的思想智慧和行动力量,为我们观察和解决21世纪的人类社会及其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望远镜”和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