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8日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黄河自西向东流入内蒙古,形成了壮美的“几字弯”,这里不仅拥有广袤肥沃的河套平原,也地跨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集中了全区60%的荒漠化土地和72%的沙化土地,成为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锁黄沙、添新绿,内蒙古义不容辞;筑屏障、稳生态,内蒙古重任在肩。
不破沙魔誓不还
黄河因沙而黄,治沙,是打好“几字弯”攻坚战的基石,关乎黄河安澜,也关乎流域百姓生计。
“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一首歌谣,唱出了彼时沙漠腹地农牧民们的苦痛与心酸。30年前的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度不足3%,每年发生沙尘暴多达50次,每年向黄河推进数十米。
如今,从卫星俯瞰,18600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植被覆盖率已达53%。多年来,从以路治沙、分区治理,到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再到生态治沙增汇、光伏治沙减排,库布其治沙模式,被联合国列为可借鉴的治沙典范。
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国营新华林场,曾经是一望无际的沙丘、荒滩、盐碱地,如今树木葱茏,鸟鸣鱼翔。林场职工经过63年接续奋斗,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把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
“现在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三代林场人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我从小就看着爷爷和爸爸造林、护林,现在,他们的成果该我们这一代人来守护了。”“林三代”贾培信心坚定地说道。
近年来,内蒙古把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等黄河重点生态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重点工程,全方位推动沿黄生态廊道建设。
在磴口县,森林覆盖率从历史最低的0.04%增加到如今的37.2%,从每年向黄河输沙7000多万吨减少到370万吨。
在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长110公里、宽3至15公里的锁沙阻沙林带。
在达拉特旗,营造生物锁边林草带,阻止沙漠南侵、北扩、东移,利用十大孔兑和修建穿沙公路对沙漠进行切割治理,治理率达到25%,年入黄泥沙量减少约990万吨。
在杭锦后旗,一条48公里长的防沙林带拔地而起,阻止了沙漠前移,守住了家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不破沙魔誓不还,无数内蒙古治沙人,用智慧和汗水让家园越来越美。
近20年来,内蒙古黄河流域约98%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约96%的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加,约94%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加趋势。
毛乌素沙地绿色屏障。(来源: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
风物长宜放眼量
“几字弯”顶端的乌梁素海,是全球范围内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具有极高生态价值的大型多功能湖泊,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被称为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每年,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田灌溉退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5000万立方米的淤积洪水经乌梁素海净化后排入黄河。
“小时候,乌梁素海的生态环境好得不得了!男人打鱼,女人编织芦苇席,家家生活富足。”从小居住在乌梁素海岸边的曹建山回忆说:“可是后来,乌梁素海鱼少了、水黑了,家里生活越来越困难,父母只能到处打工养家。”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湖内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乌梁素海深陷生态之痛,水质曾一度恶化为劣V类。
问题在水域,根子在岸上。
近年来,在系统化治理思维主导下,乌梁素海流域通过荒漠化治理稳固沙丘、林草修复改善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巩固治沙成果;通过修复矿山环境遏制地表水土流失,保证植被覆盖度,减少区域土壤沙化;通过海堤治理还原水体生态,保证水体安全……
系统生态修复工程将使乌梁素海流域“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使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并推动流域内3.7万人口增收。
“现在环境变好了,我把房子进行了重新装修,打算在这里养老。”见证了乌梁素海的蜕变,住在附近的居民刘秀珍对未来的日子信心十足。
“一域”与“全局”相结合、“长远”与“当下”相统一,从保护一片湖到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内蒙古生态可持续发展迈出坚定步伐。
吹尽黄沙始到金
“防护林建起来后,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啦!现在除了种地,我还种了李子、杏等果树,不仅能防风固沙,还多一份经济收入。”谈起村子的改变,磴口县农民杨生金喜上眉梢。
在磴口县,随着“一网三带”防护林体系愈加成熟,牧草种植和特色养殖、蒙中药材、经济林等生态产业乘势而起。目前,全县沙产业经营主体90余家,经营总面积近80万亩。
从与沙博弈到与沙共舞,内蒙古破解“点绿成金”的密码,在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沙漠治理新模式上不断探索向前。
在日照充足的库布其沙漠腹地,全球最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正在火热建设。
当地采用“林光互补”建设模式,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场间养殖”实现了沙漠生态治理、现代能源经济、沙漠农林牧业融合发展,在大漠深处描绘着“金沙、蓝海、绿洲”的发展蓝图。
在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生态沙产业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盟肉苁蓉产量达5485吨,居全国首位。
“村民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一年收入增加三四万元,多的能有三十万元。”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巴彦乌拉嘎查书记潘多云介绍。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逐梦绿富美的道路上,在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征途上,内蒙古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