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今年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时代号召。
中国是一个受荒漠化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超过27%,影响超过4亿人口,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是中国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威胁,据估计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亿元。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划政策推进荒漠化防治,加强科技创新支撑,逐年加大治理财政投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土地防退化、沙化的有效治理模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按照根治沙漠的思路,我国政府支持开展了首次沙漠沙地的科学考察,与此同时建立6个定位站开展治理技术的研究;70年代,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治原则,启动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还出台了《关于治沙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相关政策;90年代,在基本摸清人为不合理利用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取得“前挡后拉”“锁边固沙”等一系列相应的防沙治沙技术成果后,中国防沙治沙逐渐与国际接轨,提出了治理与保护相结合,政策、科技与法律相配套的防沙治沙体系,及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草)、禁牧舍饲等工程,防沙治沙取得初步成效,土地荒漠化初步得到控制。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断加强,我国北方绿色屏障持续拓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构建了以宏观监测为主,年度趋势监测、定位监测、专题监测等为辅的“1+N”荒漠化沙化调查监测体系,实现了“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及时全面掌握最新荒漠化沙化状况,为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我国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荒漠化治理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沙区的光热、物种、土地等资源优势,适度发展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推动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据统计,我国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约150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局地和区域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携手解决。中国荒漠化防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科学保护利用沙漠开出了“中国药方”,为根治土地荒漠化提供了以草方格沙障、低覆盖度治沙技术等为代表的“中国智慧”,为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这两年,受气候变化异常影响,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次数有所增加。现实表明,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面向未来,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这三大标志性战役,需要强化科技支撑力度,探索水资源刚性约束的科学基础和行之有效的技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荒漠化防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才能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作者系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