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践视点

新春走基层 | 1个月的“捕鱼人” 11个月的“护渔员”

2023年02月23日丨 来源:实践杂志社
  雪,一直在下;风,刮得脸生疼。站在零下30度的冰面上,“鱼把头”宝福昌带领捕捞队员齐声和着号子,扛着40米长的木杆在入网口向下探,其他人配合拖着网扇沿冰洞向出网口穿行……
  
  “出鱼咯!”伴随着围观游客的欢呼声,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沉甸甸的网兜被拽出,肥美的鱼儿在冰上“劲舞”。
  

  

  出鱼咯,肥美的鱼儿在冰上“劲舞”。(摄影:张旭)
  
  在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像宝福昌这样的渔场工人都有两副“面孔”,一年中,春节前为期一个月的冬捕节里他们是“捕鱼人”,冬捕节过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为积极守护达里湖生态环境的“护渔员”。
  
  从“捕鱼人”到“护渔员”,这样的转变还得从达里湖的鱼说起。
  
  选择:再现“鸟鱼同乐图”
  
  每年春末夏初,达里湖内大量鱼群需逆流而上到淡水河中产卵,鱼卵孵化成小鱼后再洄游至达里湖。曾经一段时间,由于气候变暖,湖域面积逐年萎缩,湖岸盐碱化严重,附近的人们还经常用水桶把处在产卵和洄游期的鱼捞走,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达里湖鱼的数量越来越少。
  
  湖里“无鱼”,何以“渔”?为保护渔业资源,当地每年实行11个月的禁渔期,配合禁牧休牧、防护林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开发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达里湖渔场工人也组建了护渔队,严格保护产卵鱼和洄游鱼,形成了完整的巡护网络。
  
  护渔工作在养、护、捕、研、销各环节均有体现,达里湖渔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俊杰告诉记者,为增加鱼的繁育数量,护渔队在河道布设人工鱼巢、修筑产卵场,为鱼类洄游产卵创造舒适环境。除了增殖育苗的“护渔有‘道’”,还有生产管护的“护渔捕捞”,在渔业保护性开发上,渔场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防止过度捕捞,以前渔场每年捕捞量近100万斤,近年生产目标定为40万斤内。此外,捕鱼网目大小也有严格规定,每年冬捕前会采样测量鱼的平均体长、体宽,分析鱼龄,确定网目大小。
  

    

  日间巡护。(摄影:蒙智超)
  
  护渔不仅指保护鱼类,还包括对达里湖生态全方位的保护,提到护渔,宝福昌说道:“护渔是我们除冬捕生产外最主要的工作,工人们冬季捕捞生产,其余季节便从事护渔工作。护渔也叫巡护,主要对达里湖渔业、鸟类、土地等资源进行人工巡逻保护。”达里湖是以保护鸟类资源及其生存环境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鸟类297种,被称为“百鸟乐园”,护渔队员们巡护时,如发现鸟类受伤、死亡等情况,会及时上报保护区管理处,协助调查情况。
  
  如今,在达里湖湖畔的博物馆,一张张稀有动植物照片见证了达里湖的果决行动,朴实的当地人明白,只有保护好鱼的后代,才能延续达里湖生态链,才能常见“鸟鱼同乐图”。
  
  坚守:每人每天巡护二十公里
  
  不分昼夜、跋山涉水,这片200多平方公里的湖域是渔场工人乘风破浪的地方,他们一年要在湖岸驻扎200余天,湖岸上设有15个巡护点,巡护点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
  
  巡护工作辛苦枯燥,尤其在鱼类洄游季节,为了不惊动非法捕捞者,护渔队员们需要藏在草丛中观察湖面情况,湖边不仅湿气大还常被蚊虫叮咬,但护渔队依然坚持24小时巡护。
  

  

  夜晚沿湖边巡护。(摄影:蒙智超)
  
  在宝福昌和他的队友们看来,每天巡护的二十公里处处是玄机:湖边可能藏着网,岸上随时会出现偷鸟蛋的人,最难找的是地笼网,趁着天黑下在水里,只有一条细细的绳子隐在草丛中,非“火眼金睛”发现不了……
  
  达里湖周边居住着许多当地牧民,护渔队巡护时还负责和当地牧民沟通协调,宣传保护政策,防止达里湖国有土地资源流失。为了密切联系牧民,护渔队员们时常帮助牧民搭建蒙古包、解救落水牲畜,在队员们的带动下,环保理念在牧民心里扎下了根,许多牧民自愿加入巡护队。
  

  

  帮助牧民搭建蒙古包。(来源:达里湖渔业有限公司)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护渔队员们积极配合和参与当地对达里湖湿地恢复和盐碱滩治理工作,在退水地段种植植被,2002年至今,成功使3万亩盐碱滩被植被覆盖,有效缓解了湖滨盐碱化,改善了达里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为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天下最美的草原是我故乡的贡戈尔草原,天下最美的湖畔是我故乡的达里湖边……”巡护间隙,队员们围坐在帐篷里,唱起歌,身边是辽阔寂静的湖面,嘹亮的歌声向远方飘扬。
  
  收获:靠水吃水,如今有了新吃法
  
  只有守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收获生态红利。随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达里湖水质也在变好,冬捕中发现了以前少见的鱼类——高原鳅。自然保护区内野生鸟类种群数量也有所增加,仅天鹅就增加了3万只。
  

  

  鸟儿在达里湖上空盘旋翱翔。(来源:达里湖渔业有限公司)
  
  变美的不只是达里湖,还有渔场工人和当地牧民的新生活。如今,传统冬捕已经是达里湖冬季旅游的招牌活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冰雪游之选。“过去人们来这里主要是为了吃鱼,现在大家都是奔着风景来的。”前来游玩的游客说道。
  
  春观鱼类洄游、夏赏百花争艳、秋拍百鸟翱翔、冬游冰雪世界,四季互补、多点开花,成为达里湖打造“生态经济带”的优势现状。而“稳”是当地人最深切的感受,游客纷至沓来,周边牧民纷纷开起了牧家乐、小鱼庄,售卖的手工奶制品、民族工艺品也十分畅销,牧民兜里的钱不再随着草的高低变化时多时少。
  

  

  达里湖冬捕旅游季开幕式现场。(摄影:张旭)
  
  “冬捕+”的带动效应和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让居住在达里诺尔社区的渔场工人、家属和周边牧民享受到稳定的生态红利,他们架起三脚架、调整摄像头……借助网络平台搞起了旅游直播,通过线上直播“种草”带动游客线下来“拔草”。
  
  思路一变天地宽,2022年,达里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3.6万人次,旅游综合性收入超过2.7亿元,孕育生灵无数的达里湖在回馈保护它的人们。“游客竞相购买我们的鱼,这次冬捕头网鱼拍出了96万元的价格,今年又是鱼跃人欢的一年。”说起冬捕收获“鱼把头”宝福昌满脸笑意。
  

  未来,达里湖“保护战”仍要继续,无论是冬捕捞鱼还是巡湖护渔,渔场工人们一茬接着一茬干,“年年有鱼,年年有余”的愿景必会成为美好现实。 

责任编辑:刘珂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