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仍然严峻复杂。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大潮持续冲击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和蔓延,更是加剧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就成为我们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全党必须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要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领导干部就必须具备过硬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领导干部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领导干部要在学习上下功夫。意识形态能力“短板”的表现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足。理论上成熟,政治上才能坚定。领导干部的敏锐性、洞察力、判断力都来自于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这个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没有这个本领,面对众说纷纭的各种思潮时便无从下手,甚至“失语”。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绝不是翻几本书、记一些笔记就能实现的。要“真学”,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原原本本读,真真切切悟,领会其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要“真懂”,懂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懂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懂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要“真信”,信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信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要“真用”,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和科学方法观察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观察发展中国家新变化、观察当代中国新变化,给出科学合理的分析阐释。
领导干部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需要提高对涉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性和辨识能力
领导干部要在鉴别和思考上下功夫。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求有过硬的政治能力,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要能够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要对中央的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
意识形态工作绝不仅仅是党委的事情,更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形成合力。因此要树立“大宣传”的思想理念,树立意识形态工作“一盘棋”的理念,树立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意识,摒弃仅看重部门利益的小我思想。要做到自觉主动支持宣传战线的工作,并积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去探索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这就要求我们在矛盾显示出对抗性特征时,要采取激烈的手段和措施;在矛盾显示出非对抗性特征时,要采取相对温和的手段和措施。总而言之就是要把有利于我们的舆论搞好搞多。
领导干部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需要提高创新表达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在创新话语表达上下功夫。话语的争论甚至斗争不是概念的争论,不是词语的争论,而是理论的斗争,是具有某种政治的、经济的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话语权的争论。当前,西方个别国家立足于西方理论和西方话语体系解读和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试图掌握解读中国道理和中国制度的话语权,并通过设置话语陷阱,引导、规制中国社会发展模式、改革开放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构建一套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球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在做好中国事情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讲好中国故事,注意理论创新,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来破除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的束缚。如“中国梦”的提出就是理论创新的典范。我们党准确找到了中国梦与百姓梦的紧密契合点,精准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包括海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深刻阐明了我们党不断奋力前行的坚定信念,亲切、可感,极具激励作用。此外,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认识到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使我们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般性认识,上升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性把握,也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总之,要将新话语、新词汇、新表达方式引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殿堂,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更“接地气”。(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