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勒力特镇一角。(摄影:毕力格)
“村民朋友们,清洁从一点一滴做起,习惯从一举一动养成,改变从一言一行开始……”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的各个嘎查村,“村村响”大喇叭播放着《义勒力特镇人居环境整治倡议书》。
近年来,素有“花乡小镇”之称的义勒力特镇以党建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的总要求,积极擦亮乡村振兴亮丽底色,探索出了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组织、人才、产业、文化、生态振兴的新路径。
党建引领,让组织“强”起来
义勒力特镇以高度的责任感,坚决落实好党建各项制度,扎实开展党组织生活,全面加强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夯实党建根基,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
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党员服务群众能力,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围绕“坚持五化协同、聚力大抓基层”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相关制度,全面推行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规范基层民主决策程序,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纠纷;创新推行“党小组建在网格上”的社会治理新路径;借鉴“枫桥经验”,引入契约理念,着力构建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努力实现联系服务、教育引导群众“零距离”;高质量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完成17个嘎查村“一站式”便民服务站整改扩建,全面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帮办代办直办一站式服务,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搭筑平台,让人才“聚”起来
有蓝天白云可以观赏,有凉亭秋千可以休闲,有绿色美食可以品尝……在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的远方廷园民宿,四下可见生活的本真。
民宿的经营者陈爱平是土生土长的义勒力特人,开办民宿几年来,他热心帮助村民和同行提升经济效益,得到了周围村民和合作伙伴的一致好评,成为当地不可多得的乡土青年人才。
在村级人才储备上,义勒力特镇创办了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坚持选优配强用好嘎查“当家人”,加强对嘎查“两委”后备干部培养和教育。截至目前,已培养党员43人、“两委”干部24人、致富能手27人、村级后备干部28人,吸纳、培养、储备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青年人才。如今,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已经成为义勒力特镇培养农村创业能人和返乡创业青年的重要基地。
调整结构,让产业“旺”起来
按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产业提升、富民强镇”的基本思路,义勒力特镇扎实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以“兴安盟大米”为主导品牌的绿色有机水稻产业,逐步实现稻米生产向绿色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效益化发展,全镇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4万亩。
按照“稳羊增牛扩猪禽”的发展思路,义勒力特镇积极在特色畜牧业、亮点畜牧业上做文章,推进肉牛、肉羊、生猪等标准化养殖,养殖规模和经营水平同步提升,绿色肉食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截至目前,义勒力特镇牛存栏4600余头,羊存栏4.5万余只,猪存栏3400余口,禽类存栏6万余只。在加快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工程上,以发展城郊型精准、高效、现代旅游农业为目标,发展大樱桃、油桃、草莓等种植。目前,这些采摘品类成为义勒力特采摘园的主打产品,5000亩庭院林果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优化环境,让文化“活”起来
义勒力特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引导和教育群众深入推进村民自治,规范村规民约,民主议事、一事一议,设立村民行为“红黑榜”,开展“德润花乡”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进一步规范村民行为,优化人文环境。
义勒力特镇各嘎查社区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结合在疫情期间规范开展红白喜事宴请的要求,厚养薄葬、喜事简办的文明新风正逐步形成。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认真开展“好儿媳”“好婆婆”“美丽庭院户”等评选活动,有效发挥出榜样的力量;通过激活文化、提振精神,进一步营造出感恩奋进、知恩明理、艰苦奋斗的良好社会氛围。
新型业态让生态“美”起来
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义勒力特镇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向生态要效益,通过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努力实现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注重“点”的培育,集中规划建设“花乡小镇”和“敖包山稻田公园”两个国家级景区。开心农场、开心牧场、海棠花谷、孔雀园、帽子广场等景点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注重“线”的打造,规划建设洮儿河义勒力特景观桥,对“百里兴安稻海”沿线25公里的自然生态进行修复。在内部路线上,铺设连接各景区的30公里自行车彩色赛道,为常态化开展品牌赛事活动奠定基础。
注重“面”的提升,千方百计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2万平方米乡村旅游停车场。镇内农家乐已从5家发展到41家,新建设旅游厕所10处,5家民宿已具备接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