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紧日子里的辩证法

2023年12月18日丨 来源:实践杂志社
  01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过紧日子”,通俗地说,就是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过日子。比如,严控会议、差旅、培训、论坛等支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加上“习惯”二字,就是要求把“过紧日子”变成一种常态。
  
  所释放的强烈信号是,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贯的、长期的工作要求。 
  
  02
  
  “过紧日子”的提法由来已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
  
  2016年的报告明确,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都花在明处、用在实处。
  
  2017年的报告强调,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2020年的报告指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
  
  2023年的报告说,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
  
  2019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
  
  一再提出和强调“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充分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
  

   03

  
  “紧日子”里有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着一代代赶考人顽强进取、百折不挠、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贪图享乐、铺张浪费,把“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要求,不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
  
  土地革命期间,我们党提倡“节省每一个铜板”“穿着草鞋干革命”。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解决服装被褥问题进而保持战斗力,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就规定:被服按季交公家保管,破烂被服交公。破裤子上的好布做袜子,其余破布则全部交回供给处用来做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提出“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1956年11月,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针对曾经有的同志拿解放军吃酸菜同资本家吃饭5个碗作比较的怨言,指出“酸菜里面出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严禁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压缩“三公”经费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等一系列相关措施相继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
  
  艰苦和奋斗是相互联系的,丢弃了艰苦,往往就丢弃了奋斗;传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由此可见,俭朴还是浪费,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新征程上,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拧紧思想上的“龙头”,想清楚、弄明白任何时候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家宝都不能丢,进一步强化“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
  
  04
  
  “紧日子”里有忧患意识。
  
  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政府财力、社会财富日益雄厚,“过紧日子”这根弦是否可以松一松?答案是否定的。
  
  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虽然我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但过紧日子的工作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只有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因此,如何认识现实难题、发展短板,保持清醒头脑,多一点自警自励,多一点未雨绸缪,多一点“过紧日子”的习惯和自觉,是对各级政府的重大考验。
  
  05
  
  “紧日子”里有为民情怀。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和政府过紧日子,意味着精打细算,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事业上来。
  
  一边是政府的“减法”,一边是民生的“加法”,一加一减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以内蒙古为例。一方面抓好“节流”,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等预算安排,2023年自治区本级压减非急需非刚性预算支出53亿元。
  
  另一方面抓好“开源”,改革创新挖潜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2022年以来,内蒙古动真碰硬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使全区一批待批项目、“半拉子”工程、闲置土地、沉淀资金等重获“生机”。
  
  “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要求在有限资金内,多办事、办好事。
  
  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1—9月经济数据显示,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11.1亿元。其中,教育、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社保和就业等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39.7%。
  
  显然,政府过“紧日子”,最终目的就在于,让群众过“好日子”。
  
  比如在养老方面,自治区出台《关于2023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养老人员的养老金将根据缴费年限、养老金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比如在医疗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过去的五年,全国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610元。
  
  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的内蒙古,显然这也不是一笔小钱。
  
  除了民生支出,为了保就业稳企业,政府也拿出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其中就专门提到了给中小企业“减负担”的问题。
  
  在内蒙古,2022年,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缓税6557.32亿元。其中,加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力度新增减税18.03亿元,小规模纳税人3%征收率销售额免征增值税新增减税28.94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部分税费新增缓税缓费40.71亿元。
  
  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措施,涉及到资金量巨大。虽然不是仅靠“省”能省出来的,但在“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上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却彰显了“节用裕民”的理念,撬动出巨大的民生红利和市场红利。 
  
  06
  
  如何“过紧日子”?“识见”认为,应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从头脑中“紧”起。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理家这样,治国也一样,能省则省,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乱花。
  
  首先在头脑中要“紧”起来,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清除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消除消极等待、碌碌无为的思想;树立拒腐防变、廉洁自律的精神,消除滥用职权、奢侈浪费的思想,真正把“过紧日子”当作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其次,从政府机关“紧”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让政府过“紧日子”,必须减少政府的随意性支出,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压缩“三公”消费。各级政府在经费开支上要实实在在地减、真真正正地降、毫不松懈地紧,要把每一分钱花在关键处、花出最大效益。
  
  还有,从制度上“紧”起。
  
  各级政府过“紧日子”,严格制度是保证。
  
  一方面,“过紧日子”既要成为一种自觉,也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给各级单位花钱戴上“紧箍咒”。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严起,用简朴、务实的政府形象来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07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不折不扣地执行党中央过紧日子的要求,不是要当“苦行僧”,而是要始终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狠刹奢靡之风,推动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清风成为常态。 
  
  用党政机关“紧日子”助力人民群众“好日子”,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成色一定会越来越足。
  
  “紧日子”有意义,那是为民的初心;
  
  “好日子”有滋味,那是幸福的味道。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