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文鱼、罗非鱼、澳洲小龙虾、南美白对虾……
谁能想到,初秋这一波大丰收,“离海最远”的新疆却因为海鲜盛产火出圈了!
9月2日,@新疆发布 发文介绍新疆海鲜陆续丰收,远销俄罗斯、新加坡等国;9月4日,@人民网 带话题“没开玩笑新疆真的产海鲜”冲上热搜,话题阅读量高达1.3亿。随后,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跟进报道,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新疆产的海鲜,是不是应该叫‘新鲜’?”
“一觉醒来,江浙沪成偏远地区了。”
“啥?新疆居然还产海鲜?”
新疆产“海鲜”,到底咋回事儿?
02
地处西北内陆,没有大海、干旱多沙,我们印象中的新疆,似乎绝不会和海鲜产生关系。
但新疆,其实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全疆宜渔水域滩涂面积超4600万亩。
天然水域广阔,类型多样,丰富的淡水、咸水资源和多样化的湖泊、河流让新疆具备发展渔业的先天优势。
比如,出产三文鱼的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就是伊犁地区的三大冷区之一,这里来自天山山脉的冰川雪融水,水质纯净冷凉,水深6米以下的水温常年保持在10℃以下,非常适合冷水鱼类的养殖。
冰川活水滋养出的三文鱼,口感鲜香、甜美,2019年,“尼勒克县三文鱼”还被收录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而一尾新鲜出水的三文鱼,24小时内便可完成运输、加工、冷却包装等环节,并送达消费者。今年,尼勒克县预计产出三文鱼6000吨,相当于全球最大深海鱼塘“深蓝一号”年产量的4倍。
尼勒克县的三文鱼生得肥美,其他鱼类也丝毫不输。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县,经过两年试养,当地引进的西伯利亚鲟鱼、金鳟鱼等鱼类不久前喜获丰收,鳞小刺少、肉质鲜美的口感备受当地火锅店、烤鱼店和消费者的青睐。
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博斯腾湖,有草、鲢、鳙等32种鱼类及青虾、中华绒螯蟹、河蚌等多种水产品,年产水产4000吨至5000吨,是中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基地。
赛里木湖的高白鲑,无肌间刺,口感细腻,入口即化,2017年末,新疆还与芬兰客商签订了《出口高白鲑鱼子酱》协议,首次向欧盟国家出口地产鱼子酱。
沙漠边缘膏蟹肥,天山深处鱼满仓。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新疆渔业总产量达17.3万吨,在西北五省份排第二,其中三文鱼总产4554吨,产量占全国内陆产量的15%。
但据经济日报分析,目前,新疆海鲜之所以还没有大规模走出去。一方面是受制于运输半径过长;另一方面是新疆本地市场足以消纳部分海鲜产量。在扩大规模、开拓市场方面,未来还需久久为功。
03
内陆地区养殖海鲜,除了山川湖泊等自然优势,巧用资源“造海”,也是关键所在。
作为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近八成。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有5亿亩。
唤醒这一庞大的“沉睡”土地资源,让盐碱地变“新耕地”,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作用重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的红旗农场,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部,地下水位高,水质含盐碱量大,大量的盐碱水不能被回收利用,对土壤、作物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当地因地制宜,利用盐碱水资源优势,建成了新疆第一个盐碱地海鲜养殖基地,养殖石斑鱼、鲍鱼、龙虾等海产品,干起了“海鲜陆养”生意。
“我们将盐碱水调配成与天然海水较接近的‘人造海水’,模拟海洋环境。9月份预计集中上市的50余吨‘海鲜’,已经全部被预订一空。”当地工作人员说。
斑节对虾、海鲈……以渔治碱,以渔防沙,开发更多耐盐能力高的鱼、虾、蟹,打造“渔业绿洲”,内蒙古同样步履不停。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连片建在盐碱地里的池塘里养着大量南美白对虾,仅需2个月时间,虾苗就能从5毫米长成至15厘米的成虾。120亩,出虾6.4万斤,亩产约600斤,小镇养虾养出了大名堂。
毗邻黄河的乌海市一棵树村,曾经寸草不生、让村民“愁上天”的盐碱地,如今却成了村民致富增收的“香饽饽”。通过对盐碱地进行改良,2022年,南美白对虾首度在乌海市实现规模化养殖,4万斤虾一经上市就销售一空,供不应求。
在甘肃景泰县,“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盐碱地变成了一排排的鱼塘。今年新捕捞的罗氏沼虾一上市,就被本地客商一扫而光。
今天,新疆、河南、山东、宁夏、内蒙古等15个省(区、市),全都开启了大规模的盐碱养殖和种植。
中国5亿亩可利用的盐碱地,正变成新的“大国粮仓”。
04
人民日报在涉及日方强推核污染水排海的评论指出,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罔顾本国和他国人民的健康权、发展权、环境权,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危险的先例。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国,每年进口大量的海洋水产品。“吃鲜自由”如何保障?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海鲜陆养”,不仅为解决我国盐碱地的治理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还进一步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
“海鲜陆养”,节约成本,丰富餐桌。
新疆麦盖提县养殖的澳洲淡水龙虾体大肥厚、肉质嫩滑、口感鲜甜。龙虾自9月上市以来,卖了快500公斤。
“自从麦盖提县开始养殖龙虾,我们就不再从外地进货了,节约成本的同时,品质也得到了保障。”当地一家海鲜店老板说。
9月4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3.5吨螃蟹,被分拣、打包后,销往江苏南京市场。“新疆的螃蟹要比江苏的提前上市10天左右,它的饱满度和口感甘甜度都要更优越。”南京客商张强说。
不止新疆,在湖北,鳗鱼、南美白对虾、石斑鱼等产品均已实现“陆养”,“陆养海鲜”品种和产量的双提升,让人们的餐桌鲜味十足。
“海鲜陆养”,增收致富,壮大经济。
今年8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道桥镇南美白对虾养殖建设项目开工奠基。项目建成后,年培育南美白对虾苗3亿尾,年产商品虾1200吨,产值可达8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83户,有效利用盐碱地近1000亩。
而在今年1月,甘肃张掖的一家养殖合作社投入的第一批南美白对虾虾苗,最近也迎来了丰收。“主要销往嘉峪关、张掖等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3000多斤虾已销售一空。”合作社的南美白对虾每年可产出6茬,每茬产量可达2万斤,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
有关“海鲜陆养”的一系列成功实践不仅提振着国内水产养殖户的信心,也将打开内陆“新鲜”的新蓝海。
05
雪山融水里圈“池塘”养“海鱼”,
戈壁荒滩上造“海水”产“海鲜”,
新疆没有海,“新鲜”却如“及时雨”,缓解了一波海鲜焦虑。
往小了说,“陆养海鲜”让沿海盐碱地得到有效利用、让国人能吃上更多放心海味,极具安全感的大价值。
往大了说,“海鲜陆养”保障了粮食安全、治理了生态环境、助力了共同富裕,极具重大战略意义。
中秋节快到了,你的“新鲜”在路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