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了许多订单,接触了许多商家,敲响了一家家的房门”。
2022年前,47岁的邢斌的世界很少与外卖配送有交集。他在临沂大学文学院做了19年讲师,教中国现当代文学,也研究当代诗歌,还有一群诗人朋友。
可在年底,他想深度体验一下外卖骑手的工作。他注册成为三家平台的外卖骑手,2022年12月21日正式上岗。
一个月内,在严冬的风雪中,邢斌体重掉了6公斤。近日,他在线下分享了他的见闻与思索,很快引起了网络热议。
不少人为他点赞,“了解社会的不易,才能教好学生,为这位老师点赞”“很接地气也很有深度”“这才是真正的大兴调查研究”。
光明日报在《大学教师体验送外卖,争议背后呼唤更多专业声音》一文中指出,“惟有调查足够真实、足够专业、足够理性,它才有被广泛研究的必要,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在。”
中国青年报在《“送外卖的大学教师”为什么赢得尊重》一文中指出,“真诚与真实,是其实践所得最打动人的地方。”
很多媒体呼吁:期待这样接地气的学者、善调研的干部可以再多些,这样见解深刻的调查研究可以再多些。
01
“大学老师送外卖”为啥上了热搜?
一来,高校老师化身外卖小哥,这样的身份反差足够吸睛。
1976年出生的邢斌,是临沂大学文学院的一名讲师。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做学问似乎就是“深居简出”。而外卖骑手,则是最接地气的群体。将大学教师和外卖骑手这两种身份合二为一,强烈的“碰撞感”非常引人注目。
在谈到为什么要从事外卖配送工作时,邢斌说:“我主要关注的是,外卖员这个‘身份’究竟是怎样的处境。”他想知道,今天,能够在社会中生存,究竟每月需要多少“成本”?这样的思考,又让他的骑手生涯不止于体验,而是有了更深刻的价值。
“希望借助这次经历,增加我的人生体验,接触大千社会的人生百态。我觉得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如果对生活没有切肤之痛的话,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飘的。”
通读其自述文章《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不难看到,这种以自己亲身经历来呈现行业生存状态的做法,要比冰冷的数据、空洞的口号,以及站在道德直觉和个案基础上的情绪表达更令人信服。
正因如此,邢斌老师的分享才引发了巨大关注。
二来,这次体验足够“走心”。
对邢斌而言,一个月兼职送外卖的经历,不是一次蜻蜓点水的“浅阅读”,而是一次脚踏实地、亲历而为的深度融入。
没有打酱油,没有走马观花,风雨无阻地跑了一个多月的单。正因为体验足够深,所以作者对于外卖小哥的劳动强度、行业生态等感悟更为深刻,戳中问题本质的“思考”自然更能给人启发。
目前,我国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多万人,外卖员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之一。但是,就像代驾、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其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一样,尽管人们时常享受到他们劳动带来的便利,却对他们的生活、工作状态一知半解。
根据邢斌的统计,一个月,他送了2000多单,接触了几百个商家,敲响了2000多扇房门。平均下来每天骑摩托210公里、步行32000步、爬110层楼。综合算下来,每小时收入10元是常态,每小时收入20元是极限。
邢老师的体验,是有价值的。
他提出平台对骑手的处罚规则要更加透明,对于违规骑手的处罚数额要更加合理、公平。
此外,对于骑手不服处罚的情况,平台要有更高效的申诉渠道,甚至反过来,平台有义务进一步地保护骑手,拒绝为那些故意刁难骑手的顾客服务……
02
大学老师体验送外卖,也让大家看到了调查研究应有的打开方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教师送外卖”起源于求真务实的态度。
有的人说送外卖很挣钱,有的人说送外卖挣钱不多,面对互联网上的纷乱信息,邢斌老师愿意通过沉浸式的角色体验,来深入了解外卖骑手的境遇。
邢老师主动打破“舒适圈”,到一个陌生的场域换一个环境,体验更鲜活、更深层次的职场生活,将注意力聚焦在具体的人物身上,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与行业生态,并通过学者的视野和表达能力,让公众了解到外卖骑手这个群体的真实生活,促进社会对这份职业的尊重与理解。
正如一名来自四川的外卖骑手曾在自拍的视频中说,“我们外卖骑手要的是尊重,而不是同情”。
邢斌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切身体验才能有真感悟、出真知。
邢斌介绍,这次体验过后,他更加理解了外卖员,知道他们挣钱有多么辛苦。
虽然这只是邢斌个人的体验,虽然这些酸甜苦辣未必就是外卖行业的全部,虽然邢斌的调研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并非完全准确,但这个故事还是感动了很多网友。
事实上,我们不能对任何人求全责备,现实生活无比丰富,普通劳动者面临的权益维护、行业发展等现实问题,只有在一次次展示、讨论中才会被看见、被完善。
正如网友的留言:“水冷不冷,深不深,只有亲身趟过才知晓,世间万事虽不可能一一体验,但务实的态度是必须的。”
深入生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很多人文社科研究者身上所具备的优良传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雅博士后陈龙为完成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体验了5个半月的外卖骑手劳动后,写出《“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一文,其扎扎实实的研究态度,赢得了人们高度称赞。
在专家学者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在舆论推动之下,一些地方还出台了“强制休息”等政策,以保障外卖小哥的健康和人身安全。
03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调查研究?
这两年,沉浸式体验的案例越来越多。譬如园林局局长当起了护林员,交警开起了出租车,人社处长送起了外卖,等等。
不管是何种体验法,大多数都获得了舆论的肯定。这也充分说明,只要肯走出去、能沉下去,就能深入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的真实生态。
说到底,求真务实始终是调查研究最基础的底层逻辑。尤其对于一个综合复杂的公共议题,更需要我们站稳群众立场,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地去了解情况、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从邢老师的经历以及诸多有效案例来看,调查研究,关键是身至且心到。
只有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身入、心入、融入,才能获得真实的情况、有益的启示、实用的点子、科学的办法。
据报道,邢斌目前正在体验另一种职业,此前他也称,未来会体验建筑工、快递分拣工等职业。
关注基层一线,关注公共议题,身体力行进行田野观察,是这个时代的可贵品质。
我们也期待邢斌老师有更多的体验经历呈现到大众面前。
因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他人的命运和“我”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种相关性,不止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