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博物馆“热”如何“长热”?

2023年09月06日丨 来源:实践杂志社
  走到一个地方,你会先做什么?游览美景?品尝美食?打卡拍照发朋友圈……
  
  到博物馆看一看,成为刚刚过去的暑假,不少市民游客打卡的首选。
  
  故宫博物院,网络预约、放票即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预约门票日均点击量超过60万;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一个多月吸引观众逾40万人次……这是当下博物馆“热”最真实的写照。
  
  内蒙古现有备案的博物馆173家、馆藏文物112.5万件(套),吸引力巨大,很多热门场馆“一票难约”。
  
  据“识见”采访了解到,8月1日到8月31日期间,仅内蒙古博物院就日均接待观众量1.7万人,总计接待游客51万人次。
  
  呼和浩特博物院所属的6家博物馆调整了开放时间,打破“周一闭馆”的惯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这6家博物馆参观游览。
 
  整个暑期,博物馆“热”居高不下,引发了不少话题:博物馆为什么热?如何从“短热”到“长热”?博物馆如何更好满足文化需求?
  
  01
  
  新形态:推出各类特色活动,让入馆不止于观展。
  
  在观众热情探馆的同时,内蒙古各博物馆亦精心策划精美展览,为到馆观众准备了一场场文化盛宴。
  
  内蒙古博物院推出“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览”,让游客在一件件精美文物中望见古老历史;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推出“传承红色基因、筑梦精彩未来”展览,将革命旧址转化为现场教学课堂,将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教材;
  
  呼和浩特博物院举办“塞上风光无限好——走西口历史文化展”,展现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
  
  积极创新供给形态,使“入馆不止于观展”也成为今年暑期文博探馆的新标签。
  
  仲夏,包头博物馆精心筹备的“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吸引了近万人到场参与。
  

  特别是为青少年精心策划的“博物馆之夜——寻宝夺魁”互动活动,深得暑期学生们的喜爱。
  
  夜幕降临,一场寻宝游戏拉开帷幕。孩子们结伴而行,他们跟随着藏宝图的指引,寻找“文物”的蛛丝马迹。它们可能藏在花坛里、书页里、桌子下……寻找“文物”的过程,就是一堂生动且有形有感有效的历史文化课。
  
  手工制作、夜游、阅读、文化讲座、探秘……今年夏天,内蒙古各大博物馆还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活力十足的活动,让博物馆更具“看头”、更有“玩头”,俨然成为一个集游、观、赏、玩于一体的文化“嘉年华”。
  
  新体验:参观、寻访、研学……博物馆成暑期“大学校”。
  
  “博物馆的文物晚上会说话吗?”“那些恐龙化石会不会变成真的?”相信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会好奇有许多文物的博物馆在夜晚关灯以后是什么模样。
  
  今年暑期,首府呼和浩特的几家博物馆都推出了夜宿博物馆的活动。
  
  据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夜宿博物馆的活动目前已经成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常态化活动,每周六都会举办,每一场最多容纳60人。
  
  “孩子们会换上适合场景的服装,沉浸式体验‘远古内蒙古’的氛围。在活动环节中,我们设计了‘解密三叶虫’来拉近孩子们和古生物的距离;还有‘真假狼鳍鱼’则是开动大脑、提倡孩子们团队合作……这些精彩有趣的科普环节,能够满足孩子们对‘博物馆奇妙夜’所有的想象。”
  
  
  8月20日晚18:30,呼和浩特博物馆举办“了不起的文物”研学活动——壁画修复体验课。
  
  由呼和浩特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主任武晓怡为青少年们讲授“妙手生花 传承大美”古代壁画保护修复知识。
  
  青少年们还亲自动手体验挖掘敦煌壁画考古盲盒,感受考古挖掘的乐趣。
  
  02
  
  博物馆一再“升温”的背后,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人们能沉下心来逛一次展览、听一场专业讲解,也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作品和节目的走红有很大关系。
  
  据抖音发布的《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其他年龄占比更大,关注博物馆信息人群中,18—30岁人群占比近50%。
  
  除了线上关注博物馆信息,线下逛博物馆也在年轻人中渐成风尚。
  
  到山西博物院“玉见良渚”,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品“青花清韵”,在苏州博物馆看一眼“秘色瓷莲花碗”……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件文物,承载几千年沧桑文化,一次博物馆之旅,就相当于穿梭一次历史长河。
  
  从“对话历史”到“走进历史”,从“打卡观光”到“沉浸理解”,传统文化照进更多年轻人的内心。
  
  博物馆一再“升温”的背后,是文化表达形式的创新。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数字讲解员敦敦。”走进莫高窟第285窟1∶1复制洞窟,戴上AR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讲解员“敦敦”将观众带入14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交融,原本静态的壁画在墙壁上跳跃起来;
  
  
  走进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戴上MR眼镜,眼前的景象“活”起来,现实场景与虚拟影像融为一体,古老的文物如同置身于千年前的巴蜀大地上,向今天的人们讲述彼时的生活万象;
  
  打开故宫博物院公众号,“云游故宫”小程序突破线下游览限制,让游客遍览太和殿、寿康宫……
  
  5G、AR、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博物馆中的文物“动”了起来、“活”了起来、“潮”了起来。
  
  博物馆的游览方式发生改变,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先后出现,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再现,给人们带来沉浸式游览体验,曾经“沉睡”的文物和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亲民化路线的快速“破圈”,推动了博物馆“热”。
  
  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外的故宫角楼咖啡店,馆内壁纸主图是曾引发参观热潮的《千里江山图》。点上一个“千里江山卷”蛋糕,手捧一杯“养心咖啡”,杯子上摆好刚买的故宫文创小摆件,把窗外的城墙当成背景,“咔嚓”一声,就能近距离感受故宫文化。
  
  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开设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带给人们“展览+戏剧体验”的新模式,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公祭杨椒山、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宣南报业等历史事件;
    

  在河南博物院,人们带上白手套、拿起洛阳铲,挖掘、修复、还原,体验考古过程……
  
  在各类创新元素的加持下,博物馆一改“严肃”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走向大众。
  
  03
  
  “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
  
  博物馆“热”,与其说是一种文旅现象,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寻根。
  
  一件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一个个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一段段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架起过去、连接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桥梁。
  
  在这里,讲解员述说历史典故,厚植文化沃土;在这里,孩子们触摸传统文脉,涵养文化自信。
  
  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于一时的“升温”,更寄望于持久的“保温”。
  
  “到博物馆去”,应成为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自觉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由衷认同。
  
  内蒙古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博物馆众多。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需要博物馆敞开怀抱,以更主动“触网”的姿态,优化服务能力,扩大文化供给,创新表达方式。
  
  让这波热度静水深流,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滋养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