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赶过大集吗?
毫不夸张地说,赶大集是很多60后、70后、80后心底的温暖回忆和童年的快乐源泉。
今年以来,全国很多地方的乡村集市红火开张,一跃成为新晋“顶流”。
小红书上,“赶集”相关笔记超9万条;抖音上,有关“乡村赶集”话题的视频刷爆网络。
今年8月,一位去过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六墩村“墩墩集市”的网友,如此形容集市的人流量:“你随便被绊一下,都会立马踩到另一个人的脚后跟。”
乡村集市凭啥“圈”住了人气,火出了乡村?重回大众视野的乡村市集有哪些新玩法?一起去看看。
02
谁在逛集市?在集市买什么?
什么是赶集?赶集的集市就像一块磁铁,在规定的日子,把方圆几公里、几十公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自由买卖。
赶集,在北方被称为“大集”“集市”,在南方被称作“赶场”“赶山”。
集市在我国大约起源于殷周时期,形成于两晋南北朝草市。在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集中反映了那个年代汴梁集市上摊贩云集,人们结伴“淘货”的热闹景象。
如今,集市的风刮回了乡村。不仅带火了乡村经济,还为乡村发展圈住了人气。
8月的贵州省黔南州迎来了州庆。
走进好花红村千户布依寨,目之所及是一个个冒着青烟的大灶台。大厨们正忙碌地准备着,有序地张罗着各种地道美食。特色鸡肉丸子、豆腐宴、特色干锅牛肉等具有惠水特色的土菜相继新鲜出锅,引得游客们纷纷大快朵颐。集市里还有来自各个镇办的农特产品小摊,黑色糯米、土鸡蛋、蜂蜜……继集市开市以来,吸引了不少全国各地的游客。
游客不仅品尝到了各种特色小吃,村民们也因此鼓起了“口袋”,乡村消费也因此“热”了起来。
村民刘开林开心地说:“今天早上一来就有游客订了8桌,相当于以前在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
据初步测算,2023年8月6日—9日州庆小长假,黔南州共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2亿多元。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乡村集市,被当地人戏称为“乡村百姓的中央商务区”。
在骆驼山镇,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叫卖声、吆喝声和讨价声此起彼伏。有买卖成交后的各自欢喜,有久别偶遇的寒暄,还有那浓浓的乡音乡情与人间烟火气。
沸腾的集市里,蔬菜水果、鸡鸭鱼肉、服饰鞋帽、生活用品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卖货的有旗里以及周边村镇的村民,也有来自附近张家口等地的村民商贩,买货的则是当地十里八村的村民,还有专程从旗里来赶大集的。
“我家的饸饹面一天卖了300碗,能挣个七八百。”一个摆面摊的小贩一边忙碌一边说着。
太仆寺旗每个乡镇都有固定的赶集日,周一到周日,一年四季不断。村民们不用进城,就能买到各类物美价廉商品,商贩们也因此“口袋”鼓了起来。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让他们愿意消费的,除了这份烟火气,还有一份新奇。
吉林姑娘王楠虽是“95后”,但已是个“资深赶集人”。她熟悉附近每个乡村集市的特色,每周赶一次集,成了习惯。
最吸引王楠的,是乡村市集里没有光鲜的品牌包装,有的是刚从地里摘的、从河里捞的农货土产;有的是遇上熟客抹个零、再添把葱的热心小贩;没有带着疏离的客套,有的是一边“剁手”、一路唠嗑的轻松。
这,就是乡村集市的魅力。
农村消费,其实蕴含着巨大潜能,如何将其活力激发出来?乡村集市正好起到了一个“支点”的作用。
用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气吸引顾客,用美丽的田园风光与热情的待客之道留住游客,将“流量”化为“留量”、让“人气”带动“财气”。
03
集市里的新玩法。
如今,乡村赶集人,除了当地村民,还多了驱车从城市远道而来的80后、90后。
复古集市、非遗集市、后备箱集市、美食集市、潮流集市、艺术集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休息日选择“出门去赶集”。
在他们看来,“赶集是融入地方生活最舒服的姿势”。
为了让这样的“姿势”更舒服,今年以来,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评选出首批精品乡村市集29个,精品乡村培育市集14个。非遗、古风、夜市……榜单上的乡村市集各有不同。
重回大众视野的乡村集市,除了传统的物资交流外,还玩出了很多新花样——
这个夏日,内蒙古呼和浩特恼包村将“生态恼包音乐节”与创意集市相结合。主打自然野趣的农夫市集,卖的大多是有机绿色食品,如杂粮、老酸奶、土鸡蛋等;主打民俗风情的非遗集市,不仅能淘到制作精美的国潮文创产品,还能跟着非遗手艺人现场DIY,做糖画、制花灯、画脸谱;主打新潮时尚的露营集市,不仅能在现场喝上一杯现磨咖啡,还能观星赏月……
有网友说,乡村集市让自己的乡愁如风中飘浮的蒲公英种子,终于落地生根。
火爆“出圈”的乡村集市,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脚步,也留住了他们的脚步。
齐晓景,内蒙古兴安盟展翼合作社创始人,现在也是科尔沁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的负责人。2009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的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
几年来,齐晓景致力于发展观光采摘、电商销售等新业态,带动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打开齐晓景的展翼合作社的网络店铺,俨然一个“云上集市”,有机鸡蛋、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琳琅满目。
加入展翼合作社后,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农产品的销路发愁了,只需专心在大棚里做好种植和管理。
目前,合作社有社员31人,冷库、保鲜库700平方米,自有大棚35个,签约大棚180个,产品基地12个,产品全部实现网上销售,年收入突破300万元。
随着特色农副产品在“云上集市”的走俏,合作社纷纷“触电”,更多农牧民也开始与电商平台合作,家乡的好味道被推广到了更远的地方。
像齐晓景这样,越来越多的“农创客”“新农人”投身品牌创建、包装宣传、电商运维等工作,丰富集市业态、打响乡土品牌,为古老乡村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04
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今天,一些只在节假日出现的集市,正在成为公共活动、文化交汇的平台,融合了艺术展演、公共教育、环保活动等多种形式。
在云南,乡村集市往往与传统节日庆典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狂欢”,比如苗族的“踩花山”、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黄饭节”等,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既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也让民风民俗搭载着集市平台的流量得到传承和弘扬。
作为传统“信息集散地”,乡村集市也在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让村民们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今年6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敖楞布拉格嘎查开了一个“民生集市”。
集市上,不仅有拔河、射箭、摔跤等竞技比赛,有农副产品、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等可以选购,有乌兰牧骑队员载歌载舞、为农牧民献上精彩的文艺节目,还有“医路有我·卫您健康”义诊活动,现场免费为村民进行血压测量、疾病筛查、指导用药;“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主题活动,为群众普及禁休牧、禁止土地乱开乱垦等法律知识,解答群众疑惑……
“集市上的活动非常接地气,都是从居民生活所需入手,为民办实事的同时还倡导了健康文明新风尚。”敖楞布拉格嘎查驻村工作队赵志渊说。
05
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乡村集市依然散发着绚烂迷人的特有魅力,成为人们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乡村集市的回归与火热,是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是乡土文化和乡村经济的互促。
那些集市文化,那些集结多年的独有味道——浓浓的乡土韵味、朴素的风土人情、熙熙攘攘的穿梭人流,也正在以传统或现代形式在延续、在传承。
源源不断的烟火气,生生不息的新业态,重构了乡村的生活肌理。
让乡村集市更加出彩红火,把激活的“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能量,为实现共同富裕增添动力,是它被赋予的新的时代使命。
一场场乡村集市,带人们看见乡村的另一种可能。
集市不单单是购买物品的地方,更像是我们与家乡的一期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