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个夏天,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这是一场沉浸式梦回唐朝、体验唐诗的“贴地飞行”。
初略统计,这部号称“史上最长中国动画”用到了48首唐诗,将《静夜思》《将进酒》《塞上曲》《黄鹤楼》等传世名作娓娓颂来。
无论乡关何处,有中国人的地方总少不了唐诗。在我们的生活里,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时光无声地溯流中,受到唐诗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来自骨髓深处的骄傲。
人民日报评论说,《长安三万里》是创作者写给大唐的一曲颂歌,影片中的诗人们和他们创作的流传千古的诗篇,钩沉出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仅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一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与千百年后的我们心灵交汇。
有观众评论说,“这就是一部披着电影外衣的唐诗启蒙片”“提供了‘打开’唐诗的另一种方式”“在诗中世界品味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更有观众动情地表示“教育具有延迟性,多年后被诗篇击中的一瞬间,是教育完成了一个闭环。”
02
披着电影外衣的唐诗启蒙片。
“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李白是《长安三万里》中最具光芒的人物,但故事并没有直接从李白的视角切入,而是从他的好友高适的视角徐徐展开。
高适第一次入长安,初见意气风发的少年李白,直言从未见过如此潇洒不羁又天真幼稚的人,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那时的李白,想要写世间最好的诗、做世间最难的事。他照着高适的模样,写出了那句“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长安三万里》塑造了大唐诗人的群像,在李白、高适之外,还有杜甫、贺知章、王维、王昌龄、岑参、张旭……
很多诗歌,和一些文坛趣事,像彩蛋一样藏在情节各处,许多文史巨擘人物,就如同走马灯一样穿梭,这种群星璀璨的炫目,像整个宇宙在为你闪烁。
影片结合唐诗,营造出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诗化意境。如“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之美、“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放之美等;情感方面,又具象了中国人独有的爱国、勇敢、守礼、重情等感情特质。
看这部电影,就像看一部唐朝回忆录一样。
你会为高适和李白的友谊所动容;
你会为大唐盛世的景象所震撼;
你会为延绵不绝千年赓续的中华文明所折服;
但最后的主题升华还是很戳人: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只要我们一直流传,文化就会一直存在。
所以有人说,《长安三万里》,真正的主角其实是长安,是诗歌。
影片不仅用诗人展现大唐,更是用一首首精彩绝伦的诗篇串起了大唐锦绣。
关于黄鹤楼,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关于长安,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关于边塞,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特别是片尾《将进酒》一出,李白天马行空的想象画面跃然于屏幕之上,大气磅礴、荡涤心灵。
……
就像回顾唐诗文化史,这部电影不仅给观众文字之美的享受,同时也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
《长安三万里》导演谈及创作初衷时说:“用动画的形式去挖掘中国文化无尽的宝藏,用动画的形式去做古诗,传达诗的内涵,将伟大先贤们的精神和风骨融入到故事里。”
03
诗在,长安就在。
盛唐百花齐放的社会环境,文人们以诗为交的潇洒气质……唐诗与大唐互为表里,凝结成国人浪漫的精神符号。
很多观众被影片中的浪漫所感动,感触于影片结尾中那句话“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在《长安三万里》诗会活动的北京现场,6位诗词达人为观众奉上精彩的“飞花令”,通过“高适队”和“李白队”的紧张对决,展示了选手们的诗词“库存”。让观众折服的是,一位在中国长大的巴西小伙儿出口成章,唐诗储备量十分惊人。
“高考已经结束了,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堂语文课,现在同学们,我们下课了。”
一位高三语文老师,把最后一堂课选在了《长安三万里》首映观影现场,包括导演谢君伟、邹靖等主创在内,现场观众闻言无不动容。
最近忙着跑路演的导演谢君伟、邹靖等主创获得了诸多来自观众的反馈与感动。
有一位父亲带着5岁的儿子来观影,小男孩在影片结束后为大家朗诵了崔颢的《黄鹤楼》。
“这个5岁的小朋友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口齿都不太流利,但当他在背这首诗的时候,他整个精气神突然自信了。”谢君伟切实感到了古诗词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
有一位老奶奶把片中很多角色都用剪纸的方式做了出来。她告诉邹靖,剪纸艺术的传承源自于她的母亲。
正如谢君伟、邹靖所说,“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大家都留着唐诗的血液,读过、背过这些唐诗的人,都会获得触动。”
网友“关雅荻”这样评价道,“这部168分钟的动画电影,让我通过一部电影找到了自我身份认同,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上的高贵。千百年过去,只要诗还在,书还在,中国人的精神,就会一直在。”
“我看的那场,很多小孩子全程跟着片中人物一起吟诗。”网友“江宁婆婆”说,“文化的意义,文化的自信,就在不经意间代代传承了下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邹靖说,“他们抬起头来看到的月光,今天再照向我们,是一样的。”
04
以国漫方式打开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宝藏,生动地呈现文化自信,是动漫创作者们积极追求的。
今年6月,获得第28届上海电视节“最佳动画剧本奖”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每一帧画面里都有着“中国底色”。有观众评价说,《中国奇谭》的画风,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奔涌向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中国古诗词动漫》中,主创团队将动漫与国画水墨画结合,营造出写实又写意的中国风。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物件,每一处细节,都能尽显中华美学之味道。
“这才是国漫的正确打开方式。”网友如此评价《中国古诗词动漫》。没有炫彩的特效,也没有冲突剧情,只是轻轻地讲述着诗词故事,传递着中国人细腻又浪漫的情感。
《大鱼海棠》取材于《庄子·逍遥游》,一开篇就讲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电影追求极致的中国风,是彻底的中华文化美学表达,影片利用了丰富的中华文化符号,例如福建土围楼,这种土楼建筑看上去像一个大的圆圈,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八仙过海》取材于国人耳熟能详的“八仙过海”的故事,让观众在“平凡人通过奋斗也能梦想成真”的故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不仅能引起各年龄段观众的共鸣,也让传统题材有了新时代的新表达。
在“二次元宇宙中”,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话在时代的内涵中引发着观众的共鸣,让国漫变得更深沉、更有吸引力。
“我们的饮食、运动、学习中无不蕴含着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从事了一辈子动画创作的编剧凌纾说,“只有根植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才能保持国漫鲜明的东方特征。”
找到与当代观众的精神共鸣点,找到与时代精神的连接点,用动漫演绎出多元的中华文化之美,这或许是国产动漫未来思考的方向。
它应该被更多人看见。
05
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流淌着一首唐诗。
中华的文化自信就在文字里,在诗词里。它是明月,也是故乡。
长安三万里,中华五千年,是我们永远的骄傲,永远的精神家园。
当耳熟能详传诵千古的诗句,在历史文化的长卷上,一句接一句地响起时,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都在引颈共鸣。
昔日长安,现今西安有一处网红胜景,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古老寺院红墙外的古树枝头,挂满了柳条般垂下的唐诗名句,每到夜晚,这些诗灯璀璨夺目,恍若星辰。
唐诗,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