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是如何操作的?让声音“看得见”的AI眼镜是如何呈现的?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多远?……相约2023中关村论坛,科技力量精彩无限。
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中指出:“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从中关村看中国,这场论坛为何备受关注?
01
创新驱动,下好“先手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10年前,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同志走出中南海,把集体学习的“课堂”搬到了中关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学习主题。
“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不能”,强调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承担着先行先试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关村“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2019年、2021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向中关村论坛致贺信:
“中关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
“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的期许。
“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
从头顶的星辰到脚下的大地,从广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今天的中国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
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介绍,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中关村助力中国科技从“跟跑者”“同行者”向“领跑者”转变,吸引了300多家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之一。
“在解决某些问题时,经典计算机需要1万年,量子计算机需要200秒。”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桁向观众介绍他们刚出炉的一项“北京创造”。
这片热土上蓬勃生长起来的“高精尖”创新梯队,加速释放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动能:2022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4%,数字经济占比提升至41.6%。
“苹果不会掉到离树太远的地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最有可能落在支持它的地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说。
02
面向未来,建好“试验田”。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10多年来,中关村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平均一天就有约270家企业在这里落户、诞生,一批创新成果破土而出,诸多“全球首个”接踵而至。
中关村论坛也是一场惊喜不断的科技秀场,展示中国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
走进中关村展示中心,观众的目光被一只挥舞着的机器臂所吸引。机器臂将“手”伸入一个开口狭小的圆形容器,展开三根“细长手指”,轻松将容器内一枚小小的鹌鹑蛋的蛋壳剥下,鹌鹑蛋内完整无损,而这枚蛋是生的。
“这只机械臂是手术机器人的一部分,它有7厘米的展开距离,能够灵活、精准地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高精准度的手术。”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慧慧说,这款单孔机器人开拓了在泌尿外科、儿科、妇科等多个科室的应用,为众多病症治疗提供了更微创的手术方案。
在中关村精雕智造创新中心的展台,金属切削测试件展现了中国制造“0.1微米进给、1微米切削、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精密。
拿起分别在北京、河北两地生产的凹件与凸件,轻轻一碰,两块金属严丝合缝,看上去就是一整块钢。技术人员介绍,凹件与凸件之间的缝隙仅有3至5微米,仅为头发丝直径的1/20。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主席丹尼斯·西蒙说:“今天,中国已踏上创新驱动发展的高速轨道。”
“中关村论坛,是国际技术创新交流的一张名片。开放合作、共享未来,能够把这张名片擦得更亮。”以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著称的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说。
苹果不会掉到离树太远的地方,在哪里用力,就在哪里收获。
03
开放合作,打造大平台。
“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
本届论坛期间,由北京市政府主办的“投资北京全球峰会”展示了中国开放、合作的决心。峰会向全球发布了152个招商引资项目,总额1434亿元,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还发布了重点领域民间投资项目共124个,总投资1164.7亿元,涉及高精尖产业项目。
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主席赛义夫·拉曼说:“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格局,中国的科技创新一定会成为全球创新更加重要的引擎。”
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谢晓亮说,“科学是面对一切变化的底气。用科学创新为人类创造福祉,是科学家的使命,也是中关村论坛的时代意义。”
中关村这片能把苹果“树苗”养成参天“大树”的肥沃土壤,正成为海外创新创业者理想的“栖息地”。
04
下好科技创新这盘棋,内蒙古一往无前。
5月25日晚举办的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其中,重大科技成果“陆相页岩油技术革命及战略突破”依托鄂尔多斯盆地建设了国家级示范区,获得了一批重大勘探发现,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合作培育,有力助推了当地肉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
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3年来,京蒙合作科技项目294个、引进技术298项,共建创新平台73个,共享高层次专家500余人,通过京蒙合作引进技术成果的数量、交易金额均居自治区外来技术交易首位。
下好科技创新这盘棋,内蒙古一往无前。
在鄂尔多斯,随着煤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一块黑色的煤炭能变成汽、柴油为汽车驱动提供燃料,能变成化纤材料做衣服,能变成一次性塑料餐盒摆上你的餐桌……在科技的催化下不断上演“七十二变”;
在乌兰察布,“源网荷储”试验基地创下多项“国内之最”,从储能系统全息投影,到AI辅助建筑设计、新能源设备,各种元素将科技感拉满。
……
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成发展的“最大增量”,“科技兴蒙”之路正在走深走实。
05
从一条电子街到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延伸创新蓝图,立足北京、辐射全国、链接全球。
中国人的生活因为科技变得更美好。更多中国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世界,也让“地球人”的生活因为科技变得更美好。
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液态金属……如果把这些比作一个又一个成熟的苹果,是因为它们离中关村这棵大树很近很近。
一批批拥有前沿技术的创新企业正在这片热土拔节生长,它们将是中关村这棵创新大树上的新的果实。
苹果不会掉到离树太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