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4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呼和浩特市举办关慧明同志、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锡盟风电基地建设项目组先进事迹发布会,授予他们“北疆楷模”称号。
近年来,内蒙古不定期发布全区重大先进典型——“北疆楷模”,选树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学得了的模范人物。
“北疆楷模”,是新时代的奋斗者,是敢想敢拼的追梦者,也是千千万万奋战在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处处活跃着“北疆楷模”的身影。
他们,是生动的教科书,是闪亮的精神坐标。
——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他们,是看得见的标杆,是听得见的号角。
——他们的事迹可感可及、可学可追。
与楷模同行,我们,都可以像他们一样!
02
与楷模同行,涵养无私的奉献精神。
对革命老兵任明德来说,奉献就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他一片丹心,前半生历经枪林弹雨,30年军旅生涯,荣立5次战功;他一把扫帚,后半生躬身街衢清扫,硬是扫出了自己脚下的一个两万五千里。2019年,66年党龄的老党员走了,却永远激励着后来人:他最小的孙子任建斌在成为正式党员的第三天,手拿任老生前亲手栽下的翠菊,在爷爷墓前再次立下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通辽市东郊街道明德志愿服务队,点名时,队员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叫任明德!
对“跑腿专家”关慧明来说,奉献就是努力践行着“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诺言。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对农业、农村、农民,他倾注了全部心血。38年来,从青春韶华到皓首白头。38年,他埋首于科技创新,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一次次攻克世界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38年,他怀揣着用科技富民强国的初心,跋涉在田间地头,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为农民蹚出一条致富之路。
对基层消防员巴特尔来说,奉献就是“遇见火情义无反顾”。“火一半水一半,热一半冷一半,这是我的工作!饭吃了一半,澡洗了一半,觉睡了一半,梦做了一半,这是我的生活!训练场一半,火场一半,生一半,死一半,这是我们指战员的风采!”这是巴特尔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他说,“没有真本领,过不了‘火焰山’”,干消防,有勇,更要有谋。多年来,他悉心钻研,琢磨出“内攻灭火3人班组战法”“狭小空间破拆搜救技术”等实战经验,被广泛推广。
星星点火,汇聚成炬。
奋斗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平凡的力量最能激励人。
学习“北疆楷模”,就要学习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铸就不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用求真向善尚美的力量温暖人心,汇聚成昂扬奋进的时代洪流。
03
与楷模同行,展现无畏的实干担当。
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从来都不缺初心不变的为民情怀,从来都不缺勇于担当的实干品质,从来都不缺拼搏进取的奋斗故事。
“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他探索出“蹄腿理论”,引导牧民减羊增牛,带头开展“围栏轮牧”。廷·巴特尔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把羊群卖掉,改成养牛,又用所有财产作抵押,领着嘎查的牧民一起干。减羊增牛的“蹄腿理论”,让生态好了,草场绿了,牧民富了。
“敢闯敢拼”的锡林郭勒盟风电基地建设项目组,平均年龄33岁。项目组16个年轻人,两年时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怕酷暑严寒,肩扛手抬,硬是在火山岩地质路段开通了一条28公里的“生命线”,让287台风机扎根在遍布火山岩的土地上,创造了陆地风电场的建设奇迹。
“扶危济困”的包头市青山区雷锋车队,从2007年7月成立至今,16年来,队员们免费拉载老人、残疾人数千人次,高考期间“爱心送考”万余考生,累计为贫困大学生、孤儿等捐款35万余元。正是有像雷锋车队这样无数个“活着的雷锋”,伟大的雷锋精神才在祖国北疆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北疆楷模”,就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那些人;就是走在最前面、不怕苦、不怕累、带领我们不断前行的人,享受在后、有品格、有担当、给我们做出榜样的人。
学习“北疆楷模”,不光要感受他们的精神和品格,更要让这种精神与品格成为我们人生的追求,引领我们朝着成为楷模的方向不断前进。
04
与楷模同行,厚植无我的家国情怀。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兴安之子”于海俊,32年扎根大兴安岭,12次与山火对决,56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茫茫林海。他是专家海俊,生命最后一刻还紧握着他的“武器”——GPS;他是于局海俊,战友不归他不还;他是丈夫海俊,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在与于海俊共处30多年的时光中,妻子刘文庆听到最多的话是“在忙”,丈夫于海俊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忙着呢”。
刘文庆深深懂得丈夫对事业的挚爱,也更理解于海俊严于律己的生活。她说:“和海俊还没过够,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还要嫁给他。海俊的一生,把一切都给了工作,都给了林区,我们值!”
“母亲派出所”——算井子边境派出所,驻守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驻地有一座海拔1800米的高山叫大红山,山顶上,有许多用小石头摆成的名字。名字的主人,大多是在派出所战斗过的民警。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戍边警察宝成告别了心爱的姑娘,来到算井子。因为地处偏远,邮路艰难,几个月后,宝成同时收到了女友不同时间寄出的两封信:一封是热切地要去探望他,一封却是冷冷的分手信。宝成冲上大红山顶大哭一场,然后用碎石郑重地摆下自己的名字。
时间过去了30多年,宝成的故事也在岁月的流转中,被一代代民警融入了自己的故事,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情节。
“算你一生留恋,算你今生无憾不甘,却在大红山上留下一生期盼;守住一份信念,继续为国奉献,怎能让我的青春在这里留下遗憾……”新一代戍边警察崔现浦把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期许、对家人的思念写进歌词里。
他们在无数细小、暖心的日子里,写就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它是一担水、一碗面、一夜坚守,也是牧民的一声感谢、一句挽留。正是这些细碎的小事,在岁月的沉淀中,铸就了“最远最苦最忠诚、爱党爱边爱牧民”的算井子戍边誓言。
在祖国北疆这片深情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像于海俊、算井子边境派出所民警一样以身许国的平凡英雄:
“国旗升起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尼玛母子50年累计巡逻18万公里,被称为边境线上“活界碑”;
“走出院子,是国;回到屋里,是家”。“戍边夫妻”徐乃超、李文娜,用自己的双手建小家,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守护大漠边境;
……
有一种情怀,无关岁月;有一种坚守,无关风雪。
学习“北疆楷模”,就要像他们一样心有家国、胸怀天下,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校准价值坐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谱写人生的壮丽华章!
05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
致敬楷模,学习楷模,要与楷模同行,做时代先锋,要激发新状态、展现新作为。
去体现在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责任担当中,
去体现在擦亮“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的拼搏奋斗中,
去体现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积极作为中,
去体现在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生动实践中。
在内蒙古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上,广大北疆儿女正用奋斗创造美好,用智慧开拓未来,在顽强拼搏中像蒙古马一样奔跑,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奋斗最真,实干最美。